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rockline )不系舟>>《石头记》中的空间转换

主题:《石头记》中的空间转换
发信人: rockline(不系舟)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0:43:53), 站内信件

《石头记》中的空间转换

《石头记》中写地名时,作者有时喜欢捉迷藏、故弄玄虚,从头开始说一下。

  大荒山无嵇崖青埂峰
  这是补天石自怨自艾的地方,

  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
  甄士隐的家,阊门在苏州城西,去苏州旅游的话,如果要去留园、西园、寒山寺,当从此地路过,不妨顺路看看葫芦庙还在不在:-)

  太虚幻境
  甄士隐在书房“朦胧睡去,梦至一处”就是这个太虚幻境,不过没进大石牌坊就醒了,后来贾宝玉有缘进去玩了一遭,里面风景很不错,又有神仙姐姐陪伴。可惜,炎夏永昼时我虽然也经常“手倦抛书,梦至一处”,但往往接着便被人追杀,虽然也是大汗淋漓而醒,却从未去过太虚幻境,眼看夏天到了,那位梦周公的时候看到太虚幻境别忘叫我一起瞻仰瞻仰。

  大如州?
  甄士隐的岳父“本贯大如州人士”,士隐去投靠他时,不知封肃是否还住在原籍。另外,大如州这个地方鄙人阅历还浅,不知道在那里。在江南一代,靠近苏、扬一代有如皋,在扬州以东,南通北面,大如州就是这一个如皋吗?作者写这一地名按脂批是说世态炎凉“大率如此”,因此不能认真,就象贾雨村的籍贯“胡州”,大概也不能说就是太湖南面的湖州而不过是“胡诌”而已。不过,焉知曹雪芹不是借如皋这个真实地名“胡诌”出的大如州呢?

  扬州
  贾雨村罢官之后,游到扬州,便留下给林如海做西宾,教了林黛玉一年多,在这里他遇到贾府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的女婿冷子兴,在这里贾雨村提到去年他在金陵体仁院总裁甄家教书,以及甄宝玉的种种行状,还提到他从贾家在金陵的老宅过,看到里面花园楼阁峥嵘轩峻。接着,贾雨村便“依附黛玉”入都。

  京城
 从运河入都,一般都是先到张家湾,在那里“弃舟登岸”,作者对都城的描写这样开始: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
  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且说黛玉
  ....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
  处不同。

  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贾府之后,话题又转到贾雨村,贾雨村走了贾政、王子腾的门路,不但官复员职,而且还选了天下最富庶的地方--金陵应天府--做官。按:应天府是明代制度,明代先以南京为都,明成祖作燕王时封地在北京为使政权靠近自己的势力中心,同时防御蒙古遗部满剌,迁都北京。但明太祖等的陵寝仍在南京,因此以南京周边地区为应天府,而以周边北京为顺天府。清代没有应天府这样的地方设置,清代的“首善之区”名为直隶。这是一个包括现在河北全境及辽宁、内蒙古、河南部分地区的广大区域,这一地区的最高地方官员为直隶总督。
所以说,贾雨村的确是去南京述职的,在那里他遇到了当年恩人的女儿,却知恩不报,葫芦提判断了葫芦案,然后将了解自己底细的葫芦庙小和尚远远的充军发配。人言:居移气、养移体、贵易交、富易妻。真是至理名言!以后再有什么人跟你说“苟富贵,无相忘”,你当面跟他慷慨几句,过后一定不要信他的。如果你是MM,要么贫病相守,要么直接嫁一大款,不要相信两人一起同甘共苦的事,免得他日后做出“富易妻”的事来。

  以上是传统的地点观念。自黛玉进贾府以后,故事地点基本不变,无非是城里城外,但后来出了一件事,颠覆了这些东西南北的概念。
  秦可卿死后出殡的时候,王熙凤趁机收了一笔昧心钱,拆散了一对痴情鸳鸯。那张金哥是长安县人,原来受的是长安守备的聘,凤姐派来旺儿打点的是长安节度史云光。而书中说来旺“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功夫俱已妥协。”。清代叫长安的地名似乎只在湖南有一个,定乎不是了。这个长安在哪里?
  其实,谁都知道,长安是现在的西安。如果承认前面那些地名推断的没错的话,也必然会承认书中说的长安,就是唐代的长安城。
可是,长安到北京岂止几千里,那儿会两天办妥协呢!这大概就要引出前面的qibl()提出的话题了。原来如此,怪不得qib1()莫名其妙的说都城是洛阳。原来又是索引派。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曹雪芹姓曹(这不是废话吗),故而有人认为他以三国曹操为祖先,而曹操的势力以许昌为中心,后来曹丕篡位,定都洛阳。其实,说故事以假象的洛阳为发生地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上面说的长安张金哥的故事是一个比较确凿的证据,洛阳距长安的确不过几百里路!另外还可以举一条不太靠得住的证据,再回到甄士隐梦醒后抱女儿出来的情节,记得道人与和尚分手时怎么说的?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
  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北邙山在哪里?在洛阳,洛阳北面一个小山丘,魏晋时京城人死后,坟墓多在那里,因此到后来五胡乱华,晋人南渡以后,还常常想到洛阳盛景,也想到死后不能葬到北芒山与祖宗亲人魂灵相会,因而多生蒿里之叹。
  了解了这些,不难想到:曹雪芹故意混淆东西南北的概念,而悄悄在作品中把“京城”从北京搬到洛阳,是缘于他的姓氏,因为他以曹操为祖先,当然在自己作品中以魏国都城洛阳为京城,同时也可能故意把一些季节性的景物作调整,比如让冬天结束的更早,增加一些南方才有的植物等等。同时据说税四他一些东西也安置了作者对曹氏祖先的隐喻,如薛小妹的十首怀古诗。
  小说不是历史考证,作者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想象为出发点。曹雪芹的设想我们无从知道,但这样后人这样猜测,是没有问题的,尽管可能有争论。
  所以我想,作者把心中假想的故事发生地设在洛阳,并非没有根据,作者尽力用南北杂出的自然景物迷惑读者,让读者搞不清东西南北。就象书前凡例所说的: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
  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
  四字样也。

  这几句的意思看似明白其实难懂。大概意思总是要混淆读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虽然人人都明知故事发生在京城,而京城就是北京城,但是关于红楼地点的争论,却又从未停止过。作者看来是明教高手,练过乾坤大挪移,才有这样偷天换日的本事。
  我不大看索隐一类的东西,不太了解这方面的进展。昨天看到“地名讨论”的文章,开始觉得很无聊,今天下午才醒过味儿来,后知后觉:-)上午还发过一篇写贾政官职的文章,意思到没错,可是矛头错了。所以又补写了一篇,说明本末。用黛玉讽宝玉的诗来说,就是:不悔自己无见识,反以丑语怪他人。今天长了个见识,向qib1()、cdy1230两位道个歉!
不系舟 17:37 03-3-1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