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cdy1230(伊洋)>>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全集)>>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13)

主题: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13)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17:15:41), 站内信件
 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13)
    本来想结束《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但是看见李杜韩先生2002年11
月24日给W先生的文章,忍不住继续说一嘴: 
    李杜韩先生给W先生的文章中说:
   “艺术的技巧问题,艺术创作的手法问题,其实我是极为看重,我在南北
逸梦发的文字中,已经多次强调西方现代比我们写小说的技巧要高超,比《红
楼梦》要成熟,而且具体地谈了《红楼梦》一些艺术上的弱点,这个问题我还
会说。艺术手法上的成熟与成功,会极大地与作品的艺术完美程度有关,与作
品的艺术说服力有关,我不会不重视技巧,而且我重视技巧,被这里的朋友们
误以为我认为《尤利西斯》比《红楼梦》强是因为用了意识流的技巧,西方现
代是以技巧取胜,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可以说这完全不是我的原意,伊洋兄
等在此点上是错误批判了。但是,同时,我的确同时认为技巧问题不能过份地
视之为最重要的因素,否则艺术将沦为技巧的“试验品”,这同样是极为粗劣
的行为。只有具备极高明的哲思主题与纯粹的敏锐的对人的存在的洞察力,抓
到深刻的极具典型意义的情节或语言、意象和场景,才会使技巧的发挥“水到
渠成”,互为表里。  
   从本质上说,不能把技巧视为艺术的生命。这是我与海德格尔一致的地方”

   首先我要说的是:
   1:我在《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里讲述的是不同的艺术创作的手法
之间不存在“优劣”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创作的手法与创作内容的“艺术化”
问题。
   何为技巧?要看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性格发展和故事矛盾的发展,以及
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怎样来说明”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的形式的有
效运用才能称之为技巧。
   《尤利西斯》使用“那种”手法;《红楼梦》使用“这种”手法才相得益
彰。两本书各自的主题及创作手法的运用都相宜,才能使《尤利西斯》成为
“英雄”;《红楼梦》成为好汉。如果强牵的互相运用了,其结果都是“孙山”
了。

    2:创作的内容和创作的手法:
    关于“宗教文化”我们有同感,但我对此的感觉不如你的深刻:
    我虽然不信西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但我喜欢教堂的某些文化。比如 李
杜韩先生所说的“宗教音乐”。
    有人问过我最喜欢什么音乐。其实我最想回答他的是,我最喜欢是用轻音
乐或交响乐演奏的《婚礼进行曲》。
    用教堂风琴演奏的《婚礼进行曲》,音域太小,其艺术作用也许只是配合
教义约束信徒对教义的责任;而用交响乐或管弦乐演奏出来的 《婚礼进行曲》
在利用配器,曲式等进行烘托和渲染演奏的创作手法制造出来艺术效果和乐曲
的主题都超出了原曲的境地。原乐曲虽然很短,但乐曲起始的那种“召唤--引
起‘议论’”的处理,及尔后制造的高潮使进行曲的艺术效果达到了一个更高
的境地。人们对乐曲的各自理解是可以超出或改变原乐曲的主题的感受的,有
人认为它还是《婚礼进行曲》,但我感觉它即达到了配合教义约束信徒对教义
的责任的内涵。还有对人生以及其他方面的感悟,甚至可以去和《命运交响
曲》的意义及主题想媲美。在这点上,《命运交响曲》倒可以说是太为直白了,
不如《婚礼进行曲》含蓄了。
    由此可见,创作的手法和作品的主题以及作品的内容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我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意李杜韩先生“我的确同时认为技巧问题不能过
份地视之为最重要的因素,否则艺术将沦为技巧的“试验品”,这同样是极为
粗劣的行为。只有具备极高明的哲思主题与纯粹的敏锐的对人的存在的洞察力,
抓到深刻的极具典型意义的情节或语言、意象和场景,才会使技巧的发挥“水
到渠成”,互为表里。”的说法。因为:
    1:文学作品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关的,同等的,并列的关系;
    2: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只是反映“只有具备极高明的哲思主题与纯粹
的敏锐的对人的存在的洞察力,抓到深刻的极具典型意义的情节  ”的。
    许多的文学作品反映“政治”“哲学”;
    但这只是文学作品的“种”和“属”的关系;
    反映“政治”。“哲学”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学作品诸多功能其中的一种;
    许多的文学作品不反映“政治”,“哲学”;甚至连“生活”也不反映。
“共同美,”“纯艺术”是存在的,在音乐中有“无标题”音乐,绘画中有“
抽象画”,雕塑以及用形体动作为“语言”的舞蹈也是如此;在文字体裁作品
中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为爱情而爱情的。
    琼瑶的爱情小说就是为爱情而“爱情”,爱情的主题并不重要;
    川端康成笔下的小女人就是可爱的小女人;作者没有想要她们或别人去改
善什么;
    阿瑟。黑利的故事里甚至是反映劳资关系的《汽车城》就是要告诉你美国
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谁理解为“要斗争”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西德尼,西尔顿的小说就是为悬念而悬念,“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享
受。
    许多模糊主题的作品就是偏偏的,恰恰的要高超的创作的手法而去达到艺
术的效果。
    所以创作的手法和主题及内容相比不能一概的就成为“实验品”。

補補補
   3:我没有涉及到“批判”的问题呢。如果我的文章里有激动或过激的言辞,
那也仅限于“交流”。
   其实,我本想在叙述创作的手法之后,再准备“批判”。
   其主题是:
   
   在《伊洋妹妹,这是完美?》和《再致伊洋妹妹》中的:
   对一个社会形态在人类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及承先启后的作用;
   一个社会形态自身的成长,发展,消亡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等问题上的认识“不足”以及经常发出的让人感到颇为莫名其妙的如下的
“感叹”:

   “这一点恐怕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的确比西方的护教士、西方的资产阶级统
治者做得更细腻高明,认识更深刻全面,这一点我的确是承认,中国有着杰出
的统治术,而且说中国文化“死而不僵”,这种统治术、御人术、腐败技巧、
专制技巧、把自己打份成光辉圣人的技巧,还有活生生的生命力!这真是中外
无双,完美绝伦,西方的红眼绿须者,望尘莫及的。我赞成这是一种完美。您
说呢?  
      
    西方也有极多的罪恶和丑陋,也是血淋的历史。但是,他们总不至于到现
在仍然在美化它们。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不是产生于中国而是
在他们自己之中,但是中国就非得要借助西方的“东风”才完成了向现代过渡
的过程。怎么回事?   

    项王知道了,与黥布、蒲将军密谋,一夜之间在新安活埋秦朝降兵二
十万人,二十万人啊,而且是降兵降将,其残酷到了什么地步,世上哪有一个
民族在一次战役之后有这样的“大手笔”? 
    “项王知道了,与黥布、蒲将军密谋,一夜之间在新安活埋秦朝降兵二
十万人,二十万人啊,而且是降兵降将,其残酷到了什么地步,世上哪有一个
民族在一次战役之后有这样的“大手笔”? 

    以及在你给茶茶的文章里的:
  “清代前期的二百年,文学理论或批评的停滞不前,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文字狱大兴,我看是又一次证明中国古代统治性的政治的黑暗和无度,我实在
想不出,为何还在为那个时代而争论。 ” 
  
    那样你可以领教我“四大自由”的滋味了。
    但一是我感到没有必要了,二是我的时间也不允许了。交流第一,批判
第二。西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