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17:15:41), 站内信件
|
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11)
说到这里,似乎可以收笔了。因为,我旨在力图说明文学作品在其创作
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不是判定其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其文学价值的唯一标
准。对待另类时代的,以及同年代的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更不能以此去判定了;
当我们把“尤利大叔的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了“当代的”,
“近代的”的时候,它们之间的概念的逻辑关系上就更不是同等的了。
鉴于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引申到以下的问题:
1:我们无须去进行
我说《红楼梦》是如此这般的好。
你说《尤利西斯》是如此那般的好;
因为这里涉及到了个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问题了。争
论到涉及个人的观念的问题时,不是一个很科学的争论。因为它只是一个你
或者我的个人的审美和认识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只能对此进行在文学创作的
基本规律来解释了。
2:当《尤利西斯》这个概念汇入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神曲》和
《浮士德》时,它的主项已经周延到“外国文学”或西方文学这个概念上了;
所以,“林妹妹”的概念也应该是“中国的文学”了。
所以我也只能是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来进行解释了。
需要进行补充和说明的就是我不同意李杜韩先生下列的说法:
“在于此,《尤利西斯》的意义就更加了。我并不认为红楼梦能与这些作
品达到同样的高度,这样说是自欺的。上面提的这三部外国作品,都有一个神
话世界,这与红楼梦很相似,但人家对神话的运动和处理,那真是空前绝后的,
这个神话世界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深处的世界,而红楼梦的处理,显然还未脱离
佛道哲学的通俗意念,没有深刻的波澜壮阔的灵魂之战而生出的辉煌圣火。对
于神话,这个世界只能作“寓言式”的解读,而不是现实社会客观的客体描摹
。”
我首先引用W先生在我文章里的一段回复:
“如果是一个人,只要他有高尚的灵魂,其它方面我们似乎就无需过于苛
求了。但是文学作品是艺术品,它只能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被接受和考察,任
何部分都不容许凌驾于整体之上。所以我觉得,对人的精神世界深处的深度
描绘确实是一部伟大之作的要素,但也仅仅是一个要素,不管这方面描绘得
如何深刻精到,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情节等等艺术元素支撑,作品便会因
失去艺术光泽。在这方面红楼梦可谓是一个不朽的典范,她把一个民族最厚
重的文化不着痕迹地溶入一部作品之中,用极协调的语言不动声色地演绎着
文明和人性的悲哀,你也许可以说红楼梦的诗词不是中国历代作品中最好的,
对“人自身的内在化世界”的描绘不是世界上最深刻精到的,但作为一个艺
术整体她无可挑剔。”。
我同意W先生的观点。
但需要明确的是:
在揭示“人的精神深处的世界”的“深刻的波澜壮阔”上,《红楼梦》
比《神曲》和《浮士德》《尤利西斯》有着更为“艺术”和高明之处;
我们知道文学和哲学同属意识形态领域,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人对于社会
的感受和解释。不同的是哲学是以事物内部的规律的联系来解释世界,而文
学是用作用于人的形象思维的人的故事让读者去感受世界。比如:在解释
“封建社会”“黑暗”的问题上哲学和文学以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鉴于文学和哲学这种“渊源”。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要说明许多的“哲
学”问题。
《神曲》和《浮士德》《尤利西斯》就是借用人物和故事在强烈的“意
识”作用下告诉读者它们所要讲述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和作品的内容
和形式的联系和结合上,它显然是“直白的”,强烈的,引导和告诉了读者
它所要告诉读者的“哲学”;
而《红楼梦》却是以它的文学故事的形式“不着痕迹地溶入一部作品之
中,用极协调的语言不动声色地演绎着文明和人性的悲哀,”告诉你“对“
人自身的内在化世界”(W语)。告诉你它所要告诉你的“哲学”使其的故事
性和“哲学”性的融和有着更富有魅力的艺术效果。
我以下为证:
在通常中国以爱情悲剧为主题的故事里,比如,《孔雀东南飞》和《梁山
伯与祝英台》中,读者可以明显的找到代表着封建思想意识的“焦母”和祝英
台的母亲,人们把声讨的锋芒指向了她们,是因为她们很明显的“恶毒”;
但是,许多的红楼的读者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悲剧的“锋芒”
却是“无所向”。他们的悲剧被贾母的“心肝儿,肉”的溺爱和贾政的“严厉”
父亲的假面具和王夫人的偏爱的“故事”所迷茫。
人们更容易,更习惯于从“祝英台的母亲”那样的“恶妇”和白纸黑字的
封建的书本上找“吃人”。但是对于封建的思想意识,文化,风俗,习惯影响
下的身边的人的行为中去认识“吃人”这一事实,却颇为困难。因为,家庭关系
中的温情脉脉的一面,总是让人无法去联系这一事实;即使是当代的读者,其
文化意识的承袭也包含有旧文化的“痕迹”。
现今社会中,每逢高考,焦急于考场之外的父母们虽然没有了老祖宗们的
“君臣父子”,但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了想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自己的子女“
是这样”。时代不同了,但中国的亲情文化关系还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文革”中的毛泽东思想意识中存在的“封建意
识”可以去认识,但是对于认识那个和毛泽东同一时代的人们头脑中同等的“
封建意识”却很少意识到,没有崇拜者何来被崇拜者?同是从封建社会中走过
来的人。一种思想意识是属于一个时代里的人们。
在文革后期,《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王熙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
的文章。王熙风在红楼里何尝不是一个小巫!而其“女权”意识从另一个角度
讲不是对封建男权的抗争?
曹雪芹现实主义的故事显然需要读者更深刻的领会“其中味”。
贾母,贾政,王夫人的人物形象都很丰满。红楼的故事性和艺术性也在其
中。
我以贾政的人物形象为例,就足以使人感到《红楼梦》以及它的时代的艺
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红楼梦》中对贾政的刻划和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到在那个时代里“高官”
的人物在家里的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特点,他对于母亲,妻子和儿子的
“爱”,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对元春,对贾宝玉显然是戴着假面具。是我们再
熟悉不过的形象了。每逢临朝或突然被皇帝昭去,荣国府上上下下“一夜未睡
好”以及他和达官贵人们的交往中我们都可以感到他所处在的那个时代,地位
“高处不胜寒”的境况之中。只有在那个地位上才会有的官话,使我们感到他
在官场的另一幅假面具。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类似曾国藩一干人等的小
心翼翼的生存方式。从贾政--贾雨村(初入官场就被贬,而后在“护官图”中
领悟了为官“真谛”的“交往”中,以及贾雨村同甄世隐的交往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这个阶级在那个时代关系网的生存方式。
《红楼梦》正是以它的文学故事的形式“不着痕迹地溶入一部作品之中,
用极协调的语言不动声色地演绎着文明和人性的悲哀,”告诉你“对“人自身
的内在化世界”(W语)。告诉你它所要告诉你的“哲学”使其的故事性和“哲
学”性的融和有着更富有魅力的艺术效果。
如何能够去领会,全要靠读者自己去认识。这就是《红楼梦》艺术的魅力。
依我之见,这是《神曲》和《浮士德》《尤利西斯》所做不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