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17:15:41), 站内信件
|
休闲谈尤利,林妹妹的文化(6)
如果我说“尤利”只是山姆大叔的文化,李杜韩先生是不会同意的。
显然,美国的文化现象已经满足不了“尤利”大叔的内涵了。当李杜
韩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及了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乔.威.奈特、布
鲁克斯,《神曲》和《浮士德》时,它的含义已经包括了俄国,英国,法
国等等。
当我们发现美国的文化现象已经满足不了俄国,英国,法国,的“尤
利”大叔的内涵时,我们会自然的,用李杜韩先生的话语讲“当下”的强
烈并且明确的感到美国的文学现象解释不了俄国,英国,法国,诸国文化
的各自不同的历史沉积和“厚重”。
在我们感觉到俄国,英国,法国诸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以及他
们之间为什么将这种“差异”会保持到当代时。我们就会对这些国家的文
化之间的差异及他们之间不可能完全的同步的原因作出解释了。
这种差异就是他们各自国家的不同的思想文化生发演变及与之相关联
的社会的环境背景条件所使。
如果我们站在这些尤利大叔中间把目光投向东方那个古老的有着自己
独特历史文化的中国,我们会不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感到了另一种更加大
的差异和另一种历史沉积和“厚重”呢?
尤利大叔们的文学观点和他们的政治观点一样,不是整齐划一的。他
们看待中国文化的视点不仅仅是,也不敢停留在落后,缓慢的节奏,复杂
的原始状态之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没有我们的李杜韩先生那样的“
积极”。他们更显得谨慎。
他们知道,喜爱和习惯自己的文化是一回事。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又
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晓得,当抚去覆盖在中国文化上的落后甚至带有腐
气的尘埃之后,显露出来的将会是什么。
94年,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印度的尤利大叔,他是印度某社科研究的中
国清代问题的专家。我们住“邻居”。他汉语很好,我们可以交谈三到四
个小时,然后他的头就疼了。我知道他是母语转换他语时累的。我们交谈
了五次。我除了感觉到他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切入点的奇特,新鲜值得
我学习换位思考外,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看待和评价使我意外。他是对
中国文化的厚重,深邃的敬重。本来他热心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但他发
现他可以解释印英的文化和中国的历史,却解释不了中国的文化。于是他
潜心研究中国的历史了。对于中国的文化,用他的话讲是“一座很高的山,”
“很深的水”。
说到这里,李杜韩先生会不高兴了,他可以说:他并没有否认中国文
化博大精深和厚重。
但是在他口若悬河的论述中国的小说体裁不是中国文化主流,红楼的
创作手法“老套”,中国的文化界连文学理论都没有,“在读的过程中,
要有一些权威的极具深度的研究著作作为导读,这样会有极好的效果。”
时,李杜韩先生是否想过,中国的文化就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
曹雪芹怎么就会创作出堪称世界级巨著的《红楼梦》来。
无论如何去辩解,在李杜韩先生看来是不可能的情况下,不可能的事
情偏偏的发生了。
凭着李杜韩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悟性,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无论是中外的文人,大凡对中国文化有些领悟的话,都不会有李杜韩
先生那样的孟浪张狂。
在此,请李杜韩先生先不要急于向我论证什么对中国文化的悟性不等
于不能用外国的创作手法等去比对。问题是你李杜韩先生从开始这场争论
的那一天起,拿出了什么象样的一条理论来了呢?为了不干扰此篇的主题,
我把揭示你那些理论的谬误暂且放到以后去做。
李杜韩先生不是什么感受到外面世界新奇的先驱,你发议论的时间太
晚了。在九十年前,中国文化的先驱们掀起“五四”运动时,他们已经在
学习,接受,倡导外来的先进思想和创作的手法了。
发现是需要的,但是李杜韩先生倒是需要在你身边中国文化和汉字的
浩海中领悟和回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补充一下缺乏中国文人魂魄
和髓灵的血液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此章最后一句话说重了,其实不然,为了不跑主题。
我实在是点到为止了。以后的两章后,我会为此交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