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ng2000(网易飘)
整理人: apple-x1(2003-03-11 15:05:59), 站内信件
|
(福建)客家民俗活动中的傩舞
建宁客家民间至今每年还有一个“五谷节”,日子是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每到这天,全村各家各户都要出钱出人去朝拜“五谷菩萨”和各路神仙。建宁客家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各村各乡都有一个主管五谷的菩萨,如均口镇的五谷菩萨在孕育千里的闽江的严峰山上,每到这一天,各个村都会组织人马敲锣打鼓,挑着供品翻山越岭到严隆山上去朝拜.所以闽江源水有神水之说。其中与江西毗邻的溪源乡的村庄还组织傩舞队。不仅一路舞着去朝拜五谷神,而且朝拜回来后,还要到村庄、田间去周游一趟,以驱邪镇魔,祈求五谷丰登,人寿年丰。旧时,每到这日,全村老少都沐浴吃斋。
傩舞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经长期传承发展已渐渐从单纯驱邪向娱乐方面转变,并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由于傩舞的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的渐少,故被视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
建宁溪源乡的傩舞的起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清道光二年(1882年)。建宁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旱灾,万物枯萎,虫害肆虐。眼看就要绝收了,当朝的政府也拿不出什么抗旱的上策,靠天吃饭的百姓忧心如焚,为避免粮食绝收,许多村民便自发集资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求神降雨,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当时的民间艺人就结合人们这一心态,创作了一种符合人们求神降雨这一活动特点的民间舞蹈——傩舞,并一直流传至今。
傩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大众组合而成,有一支引人注目的扮相舞蹈队。先由一人扮观音娘娘在前面引路,接着是六位男子以六种各具特色的扮相边舞边击鼓,他们的面具上分别有代表双、福、禄、寿、喜、金六位神仙的标记。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毯”即“平坦、平安”之意;“鼓”与“谷”同有,为“五谷丰登”之意。此六人一边敲击着木鱼、跳鼓、尺板等道具,合奏出雄壮的打击乐曲,一边舞蹈,其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也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动作,在锣鼓的强烈节奉中展现出租犷凶悍的雄姿。后面是一男子扛百家伞,百家伞意为神赐百家福。百家伞是客家的姑娘和新媳妇缝合而成,布条上均写上或绣上各家户主的名字和吉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之后,撑伞者应随着乐曲不停地转动伞,并回旋、跳跃,表演出各种舞蹈动作。随后是器乐队,乐器以唢呐、笛子为主调,吹奏的多是《五谷祭》。最后是助威或看热闹的村民。
傩舞表演时,全村男女老幼,倾村而出,演的演,看热闹的看热闹,村庄大的多达几百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旧时,傩舞的表演都由男性担当,表演的场地都集中在田间地头,主要以祭五谷,驱邪,祈求风调雨顺。因此,傩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切喜爱,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农事或节庆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还成立了“傩舞会”,由各农户轮流作东。1993年,“中国建莲节”文艺踩街时,溪源乡的傩舞队登场演出,一展天姿优雅,使外宾们倍感新鲜,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 客版,客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永永远远都爱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