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信仰讨论>>>>Reinhold Niebuhr(莱.尼布尔)论人的罪——之一

主题:Reinhold Niebuhr(莱.尼布尔)论人的罪——之一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3:12:24), 站内信件


     Reinhold Niebuhr(莱因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1),美国杰出的神学家,新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20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继往开来者”。著作等身,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人的本性与命运》(中译本在香港出版,我还未有读到),此书被誉为基督教“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神学著作之一”,在当时改变了整个美国神学界的空气。尼氏其它的重要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1932年,中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时代末的沉思》、《基督教伦理的阐释》、《基督教与强力政治》、《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信仰与历史》、《自我与历史的戏剧》等等。他对神学、历史和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 
    下面根据其《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和利文斯顿著的《现代基督教思想》(中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卓新平博士著的《基督宗教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关于尼布尔思想的概述,著重谈谈其对“人与罪”的宗教思想,其中也展开一些我个人的思考。 

    人是什么?这问题,西方理论家作了千百年的探讨。尼布尔认为,要而言之,大致分三种彼此相异的人生观:一是古希腊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一种是近代的乐观的人生观;一种是承认“原罪”的基督教人生观。 
    第一种古古希腊的人生观,又有两种倾向:一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学派的认识,他们把人性归结为“理性才能”,认为人身有两种相反的存在,人的“心灵”是与上帝合一的,而肉身则相反,是向着“恶”的,于是导致了“身心二元论”,其中的痕迹在保罗的思想也有所体现,这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影响最深远的人生观,也与波斯教、摩尼教的观念有相似处,尼布尔称之为“唯理论”。第二是,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为代表的“唯物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生物,宇宙内蕴含理性和机械性,于是人性归结为“自然性”,人是自然之子,尼氏称之为“唯物论”。这两种的观点,都对人的生命持悲观态度,认为人于宇宙中是必然死亡的、短暂无依的,人于宇宙只不过是在一连串的圆圈和无穷尽的际遇中罢了。前者“唯理论”,在出世论中扼杀了人生的意义,后者则视人生于自然的循环中只有死和沉沦。 
    第二大类是西方近代的乐观主义观点,突出表现在对人的罪性上大搞乐观主义,这一种观点认为: 
   “理性的或自然的人,都被认为本来是善良,人所必需的只要他或从自然的纷乱上升而进入心智的和谐,或从灵性的纷乱下降到自然的和谐,藉以获得拯救”(见氏著《人的本性与命运》) 
    尼布尔认为,这种乐观主义的“致命伤”在于,以“进步观”来解释人生,理想主义的(相信人的道德行够足够的天主般的善)过于相信人的自由和超越能力,在理性道德的概念中,把神的善看成与人的善本质上没有区别的,从而丧失了个人,而自然主义的观念,则使人的个性淹没在纯自然的“意识流”或社会“运动规律”之中,得不到上升和突破。他说: 
   “作为一个精神运动,最好把文艺复兴理解为极大地肯定了人类生存的无限可能性,重新发现了对有意义的历史的意识。这种肯定采取了许多形式,并非所有的这些形式都同样与那场运动的基本动向一致。但是作为整体,这场运动中有足够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历史学家完全有理由在这一个历史范畴中放进这么一些形态多样的哲学、宗教和社会思潮……在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中,有一种统一的原则。这就是要推动生活在历史中的完善。没有圣经的思想所提出的那些保留和条件,生活也可以完善,这种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一是对人类能力的古典的信心,二是圣经—基督教的要实现生活之圣化和完善的冲动,尤其是圣经和末世论的对于历史本身完善的希望。” 
    现代人对历史的自信和创造,有很成功的地方,但也充满了危机,这危机就是他们的乐观主义的幻觉,首先,现代人认为,人类可以控制生存条件,由此信念而发生并激发着人的自我德性的完善欲望,这种东西到了乌托邦的地步。尼布尔认为,有两种乌托邦:一种硬,一种软: 
   “硬乌托邦主义,可以定义为那样的一些人的信条,他们宣称代表着完善的社会,因此他们觉得自己的道德上有理由使用任何诡诈或强暴的手段。来反对那些不赞成他们所自以为的完善的人。而软的乌托邦主义则是这样一些人的信条,他们并不宣称体现着完善,但却期待着完善会从持不断的历史进程中产生。” 
    前者的典型,尼氏认为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一个党派的弥赛亚姿态,竟允许它把自己的目的当作历史本身,这种狂热的弥赛亚式的意识,使马克思主义政党相信自己代表着全人类正义和神圣,是其化身。我个人认为,尼布尔这里所指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是指前苏联冷战最激荡的时期,那时,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是一切,尼布尔的批判是有道理的。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尼氏这个说法,我认为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治了。那,后者的典型是谁呢,是基督教的自由主义思想。这一派的理论认为,历史是在进步中,人类正不断朝着美好迈进,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合作和博爱必将团结起人类的正义和进步力量,改变世界。尼氏批评道,这一自由主义基督教同世俗的自由主义一样,其不幸在于浪漫地回避了人类生活之严酷的、悲剧性的现实。它与“硬的乌托邦”一样,相信人类历史是一个拯救过程,完善的人生将在历史上出现。 
   尼布尔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深感这两种倾向对人的信仰的作用并非正面,已经把人引向极端了。他断言,只有相信“原罪”的基督教能够真正解答人生问题。基督教的人性论所坚持的前提是:“人在身灵双方都是被造和有限的”(见《人的本性与命运》) 

    尼布尔认为,基督教的人性论反对把人作“心物二元”的划分,人的身灵同时具有双重性,这两重性具有一种张力趋势。人本质上具有上帝的形象,却又是受造之物,换言之,就是人既有上帝的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却又有特定的一种肉身性,即物质的制约。而人的问题是他运用了自由意志,选择了背离上帝,导致了人神关系分裂,而使罪恶成为世界的根本特性。 
    尼布尔的观点是震憾的,他认为:人世间是罪恶的渊薮!人的一切活动、一切社会组织、一切历史阶段,都沾染上了罪。社会与历史没有提供人行上帝一般的善的机会。 

   尼布尔认为,原罪不是必然的,但却是难于避免的。他的意思是说:罪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条件(即人的有限性,有限性不是罪),可是我们的确说不出一个人是整个人生都完全摆脱了毁灭性的、自我主义的忧虑的。人类的罪,并不是有限性所致,而是要极力不承认这种有限性、或者意图通过自己的手段来克服这种有限性。 
    我个人认为,尼氏的说法可以接受,这比所谓,承认人有原罪,岂不是上帝造人之初,已经有原罪的说法要准确得多,深刻得多,可信得多。事实上,神学家们正是对尼布尔的学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尼布尔对于人类的诱惑和罪的现象的分析,可能是他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即使是他的最严厉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尼布尔对人类的傲慢和肉欲的微妙作用的描述,是使人不得不服的。”(见利文斯顿著《现代基督教神学》,下册,四川人民出版,1999年) 
    明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尼布尔对人类之罪的分析。 

                                                         (待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