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nsheen()
整理人: yerk(2003-03-22 20:11:25), 站内信件
|
“致人而不致于人”——在人生道路上争取主动权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环境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生的道路,但人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是积极地利用环境,主动地改造环境。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接触,产生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帮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安逸主动,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关于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也是指导我们人类一切活动的重要思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一切过程中都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会发展、前进,谁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被动,就失败,就会被淘汰。这就是说,无论是军事斗争、政治角逐、经济活动、体育竞赛,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
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趋从于环境。马克思主义在充分肯定人生对社会的依赖的同时,深刻阐述了人生对社会环境的能动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义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但它是能动的和创造的人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尽管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社会的必然性和社会制度决定着人生。然而这些对人来说并非是彼岸的东西,而是一种特殊的现实,这种现实本身是人所创造的。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向和可能性,人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作出选择。人生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它自由和有目的的创造。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所处的环境好一些,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就业环境、生存环境,等等。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太子”、“小皇帝”,有的人则一来到世界上就注定是奴隶的身份;有的人身为贵族就有奢侈豪华、发号施令的权力,有的人出身卑微似乎就应该忍受贫困和为人差遣。。。。。。,好像这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由此造就了贵族的傲慢,平民的悲叹。所以,有人沾沾自喜,有人怨天尤人。其实,命里注定的事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人生的主动权,那么任何环境都是可以选择的,都有改变的余地。世界著名的火车发明家斯蒂芬逊出生在英国诺森伯兰城华姆村一个8口人家的煤矿工人家里。贫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示学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煤矿为资本家擦洗机器,直到17岁他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他的工作是天天守着蒸汽机擦洗不停,生活单调,环境恶劣,地位卑下。仁他没有怨天尤人,也不胡思乱想,更不悲观彷徨。年轻的斯蒂芬逊不屈服于命运和环境的摆布,不向困难低头,毅然到夜校学习文化,每天晚上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同那些七八岁的孩子坐在一起读书。他不畏人言,不畏艰苦,只顾拼命学习。后来,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机械师,并迎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各种各样的非议,终于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气机车,开创了人类运输史上的新纪元。斯蒂芬逊在恶劣的环境下,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
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被他人所左右,就不要过分在乎别人。首先,别太在乎别人对你议论,否则你会觉得无所适从。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流传了2500多年的故事:爷孙二人赶到市集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老人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孙子骑驴而行。不久,又遇见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快要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老人和孙子商量一下,便由孙子骑驴,老人在下面走。可又有人说,孩子在上面坐着,让老人在下面走不合适。于是他们交换了位置,又有人批责那老人,让可怜的孩子在下面走。于是,他们只好绑着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生活中,被人议论是常有的事,正像人们所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让我们记住诗人但丁的话“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