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nsheen()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7:50), 站内信件
|
凡是学有所成者,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勤奋苦读的。这些深得读书三味的人,常常讲出一些不要迷信书本的话。如,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一方面,充足赞扬了读书的作用:“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舍好学深思者莫属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这与我国古代孟子的“尽信书,则如无书”的话如出一辙。培根生活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其时《孟子》的书并没有翻译到海外,想来培根不会读过孟子的书,他们的认识,属于“英雄所见略同”、“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一点通”的“灵犀”,是可贵的读书心得。培根正是在博览群书中,不囿于当时的经验哲学,创立了新论,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先驱。孟子也正是既重视前人的学说,又不拘于前人学说,把孔子“仁”的观点发展为“仁政”学说,从而成为儒家的“亚圣”。这表明,实有成效的读书,确实既要认真读,又不可“尽信书”。
这其中,关键是要在读书中积极思考,不做书本的奴隶。这不仅由于书的内容,需要经过思索,才能很好的吸收,犹如食物要经过口腔的咀嚼很肠胃的消化、吸收,才可变成营养物质滋养身体一样。同时,还因为每本书的内涵并非尽善尽美,有些论述在写作当时也许无可厚非,但读者后来读时已经时过境迁,因而不宜囫囵吞枣,全单照收。自古学人有条重要经验:学贵有疑。“为学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类似的话语前人留下不少。孟子那句“尽信书,则如无书”的话就是对《尚书》有所疑而说的。《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文史价值甚高。孟子对其中说周武王伐纣,造成“血流漂忤”的情况,却认为不可信。他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忤也。”这就是说,凭周武王这极度为仁德的人去伐商纣这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连春米的木棒都漂浮起来呢“孟子这种疑的精神,是一切大学者所共有的。哥白尼有疑于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始创太阳系学说。爱因斯坦有疑于前人的绝对时空观,才有相对论的产生。可以说,任何一个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莫不是疑前人之所不疑而有所发现发明的。
如今,我们读书更需要注意开动脑筋,活跃思考。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时代在飞速变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创新精神,方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创新,不是凭空去“创”,而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去攀登,这就需要认真读书,认真学习他人的智慧与经验。不过,这种学习,又不能总是亦步亦趋,照着葫芦画瓢,只在已有的成果圈子里徘徊。读书倘若老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簿描红一样。读书的目的,终究是要在书籍的启示下,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就要在读书中多加思索,防止将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窒息了创造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