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cdy1230(伊洋)>>E大调与红楼( 全集)>>E大调与红楼(五)

主题:E大调与红楼(五)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3 16:30:31), 站内信件
     E大调与红楼(五)
        家国篇
    当新生的小生命脱离母体发出第一声啼哭,他是在找寻母亲
对他的爱和本能的寻求庇护的安全感,同时他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了
孕育他的母亲;
    当母亲第一次感受幼小的生命在接触,感觉到他在吸吮她的
乳汁的时刻,母子之间肌肤接触会使她感受到人世间最亲昵的爱,
才感觉到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了。
    当小生命第一次在丫丫学语叫喊出爸爸的时候,有谁能说出
一个男人此时所能感觉到的他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以及随之而
来了那种甜美,责任,伟大和自豪感。
    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语言能够形容出丈夫,妻子,儿女之间的
最甜蜜的爱和最温暖的融融之情?
    当人体在不知不觉进入青春期萌动,当第一次的充满晕红的
四目相对;当第一次向对方说出或者是听到对方说出“喜欢”,
“爱”,“讨厌”或者“坏”;当第一次肌肤相拥产生出触电般
的感受;当第一次感觉到对对方的牵挂,眷恋;人就开始了意识
到了爱情的纯真,美好和神圣。

    人类在走出以野兽为伍的野蛮,蒙昧进入现代式家庭文明之
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血缘关系的爱是家庭最原始的,最基本
的因素。
    男女之间的爱是婚姻关系中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因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见钟情”一般美好诗句并不
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出现的。
    在家庭关系中,民以家为大,家以有后为大,世代相传,繁
衍生息。人上有老,人下有小。养育之恩,相嚅以沫,换取孺慕
之思。老中青幼,敬老爱幼是人最基本的美德。孝字当先自然乃
人之常情。也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德行了。

   家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不能脱离国家而存在。既然是社
会性的,它也不能脱离社会的性质和时代的特征了。
   在封建社会时期,忠,贞,节,义,孝的家国常情被皇权,
“神旨”,“天意”及顺应封建社会的哲学,道德伦理学说天地
合一的思想浓妆重涂,形成了个严谨,缜密,细腻,沉重,密不
透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规规矩矩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六九等的礼教来。
    皇权统治,天意神旨以及适应封建思想的学说孔孟之道,周
礼易经,不但被皇族官宦们视为,诚惶诚恐,顶礼膜拜,也被平
民百姓所接受。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对此达
成了一个最和谐的共识。自觉的自我信仰,接受和严缜的约束自
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形成了一个极其完整,严密的君臣,父子
关系。
    我们可以从诸子学说中看到对臣子,百姓,子女,女性关于
忠,孝,仁,义的说说;
    在《周礼》《礼仪》里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中在家庭意义
上的金字塔顶尖的皇帝的家庭里冗庸,缜密,无所不及的礼规。
它令你透不过气,令你窒息。
    皇宫之内,深宫重重,帏帘沉沉。其宫规礼仪等级深严,界
限分明,帝后嫔妃,皇子王孙等各类人物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
都有严格的规范任何人不得僭越。
    锦衣玉食的国夫人荣华至尊的背后是为争得被奴役等级和夫
妻关系中久旱逢甘露一般的宠幸。奴婢与主子才是皇族中夫妻关
系中永恒的内容。
    等级,礼教观念是封建社会家庭形式永恒的内容。每逢江山
易主,无论是皇亲国戚的遗老遗少,还是旧朝重臣,无论是塞外
的僭主,还是民间的放牛娃,就是锋芒所向封建传统制度的洪秀
全也是穿新鞋,走老路行“周公之礼”,步前朝后尘。。
    封建等级制度,思想观念无所不尽其极,人分贵贱,天地日
月分等级,东西南北,禽兽花卉亦有分别。

    天逢媚以明月赢缺,地必佞以潮汐涨落。
    日月行天,江河行地。皇恩浩荡,天网恢恢。
    皇帝之下,万民之上的达官贵人虽不敢追随皇家之“周礼”
之仪,但岂敢与周礼之实不尊?
    《红楼梦》中荣宁府中就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家庭形式金字塔
上层的家庭生活的最好写照。蹲在贾府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三
间兽头大门,赤金九龙写着"荣禧堂"青地大匾,峥嵘轩峻的厅殿
楼阁,蓊蔚洇润之气树木山石可不是显现富贵之意。君子喻于意,
小人才喻于利。它们是身份地位等级制度的象征。
    如果把贾府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和哪怕是一条赤金龙的大匾
赠于武大郎和董永,不吓得他们尿了裤子才怪,平民百姓可消受
不起,怕折了寿命。皇帝的儿子叫龙子;官宦的儿子歉称犬子;
百姓的儿子叫狗剩。谁敢僭越?
    其实,门前这对石狮子还有另外之说:对应摆放于门前的石
饰物学称“互对”,与它们身后的门档在显示地位的等级上相对
称,同等级,后来被引申为那句著名的“门当户对”一语。贾家
这样的“门档”和“互对”只能与史,王,薛家“门当户对”了。
老辈留下的文化,品味起来,真是余味无穷。
    黛玉入荣国府,弃三间大门不入,进西边角门;元春一定也
是要走角门,但她一旦成为了元妃,就不会如此了;贾母跪拜元
妃这些都是等级制度的典型表现。到了豆蔻年华,女儿要闺中待
嫁,走完了她们自己的道路去接受她们的唯一的出路;男儿要苦
学诗书,奔前程;儿女婚姻大事,要有长辈们去指定;宝玉的前
程也要由父母去规定,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父子标准的范畴。宝
钗斥读西厢越礼;金钏越轨了,就要以死去弥补,贾琏,薛潘越
轨了是猫谗了嘴,因为他们是男人。这些既是封建思想道德中男
女不同性别在地位上的差别,也是当时思想道德规范的礼教之生
事所为。
    《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家庭是典型的在严密等级制度下和封
建思想道德规范下的家庭形式。

    封建礼规融合与家国亲情的常理之中,影响至深,国民心授;
涉及之宽,接人待物,衣食住行,哭笑也不例外;辐射之广,小
日本,大韩国亦步亦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行下效。
    但这里也有例外:
    对封建思想文化,礼教的接受程度还是有区别的。俗话说:
近朱者赤。离皇帝越近的,学习的越好,天高皇帝远,且目不识
丁的百姓学习的就不好了。这好象是一个倒放的金字塔。但是想
完全摆脱却是不可能的。学习不好的地方,改起来也慢,现在许
多偏远的地方不是仍旧可以看见古朴的痕迹吗?
    官家有官家的活法;
    百姓有百姓的家规。红楼里的金钏儿,就是在家里那样,乡
临们的嘴比刀子还厉害。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在这样
的环境背景下被沉湎于封建思想礼教中昏昏噩噩百姓们口碑造成
的。天网恢恢,疏而不露。
    共同居住在金字塔内,楼层不同而已。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