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hray(RAY)
整理人: yong1015(2003-03-06 15:12:39), 站内信件
|
在碟友的心目中,“IFPI”,意味着正版生产线、正版的品管,意味着不用担心读碟出现问题。我印象中,D版最早成批采用IFPI片基,是在2000年年底和2001年上半年的巨星版,以及零零星星的一些音乐碟中。(我的这个印象是否与“D版史”相吻合,还请各位指正)。巨星的珂式印刷IFPI碟确实是读碟绝无问题,因此,对它的真假,我从来没有怀疑过。
假“IFPI”的始作俑者,大概要算pioneer版。2001年上半年,pioneer版推出了一大批印着斗大的“IFPI”的D版(好像也就是那个费里尼横行的时期),一时间,碟友趋之若骛。后来终于被揭穿这些IFPI字样乃是D商伪造,也算是D版史上一段花絮。
D商的智慧是无穷的,真IFPI的D版,由于怕根据SID码查到生产线,往往会把SID码烫掉。这个特征也被无德D商利用,假全美版(以及它的另一个马甲“dts collector's edition”)版就出了大量印着一看便知系伪造的IFPI,还装模作样烫掉SID码的片基极差的碟。
以上的pioneer和假全美的伪造手法都比较拙劣,不足道。近期,随着碟友对烂片基的唾骂和对好片基的呼唤,市面D商似乎又良心发现,纷纷改用“IFPI”片基,一时间,在各路碟报上“IFPI”频频出现,星光、世界电影、安徽、南星(贵州东方)、全美、河北……好像一下子都学了好,都开始出“IFPI”盘了。问题是,读碟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常常见到碟友反映,“虽然是IFPI片基,但是读碟困难”。那么,这些“IFPI”片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些我的发现,同时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真的“IFPI”,我们要表扬;假的“IFPI”,我们要揭露,让无德D商暴露于天下。
首先,我对IFPI片基有两个基本认识:IFPI片基不能是泡泡碟,不能有大量明显的气泡、火山口;IFPI片基不能有肉眼明显可见的偏心。如果这两个基本认识不成立,那下面的讨论就无从谈起了。
第一个要揭露的是河北音像卡片包装。该河北版最近似乎风头甚劲,出了大量D中D老片或“洗牌”老片,而且一律是“IFPI”片基。在这里我们不谈其制作如何(虽然F版已经对其有了“垃圾”的总体评价),对于新碟友,大量市面已绝迹的经典复出,当然有莫大的诱惑力;对于收藏过千的老碟友,能构成洗牌诱惑的可能就是所谓“IFPI”片基了。我想不少老碟友在去年上半年的碟宝全美数码版洗牌狂潮中购入了大量片基奇差的碟宝版。我自己购入的碟宝版虽然每一张都试过乃至更换过保证从头到尾都能读出,但若是有读碟绝无问题的IFPI片基新版,对我还是有相当诱惑力的。所以我在这里着重要告诫老碟友:断断不可拿河北版来洗牌,因为它的“IFPI片基”全是假的。首先,河北版的“IFPI”片基,肉眼可见明显偏心;其次,其歪歪斜斜的内圈号也不像IFPI风范(内圈号很像某些WC版,一律都是D5-XXX,因此我一直怀疑此河北版并非当年出音乐碟的河北版,而是WC版的马甲,例如,WC版的黑骑士,从碟面到内圈,与河北版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连偏心都偏得一样,区别只是WC版没有印IFPI字样。说河北版是WC版马甲的另一个例证是燕尾蝶有WC版以前常用的那个007"License to Kill"片头,但市面上只见河北版,不见WC版,与其说河北版迅速地做了一个WC版的D中D,还不如说河北和WC本是一家更合理)。
第二个要揭露的是南星(贵州东方)。南星同学最近做了不少良莠不齐的动画片。平心而论,南星的读碟还算可以,珂式印刷也不错,但它的“IFPI”依然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今天我买了四张南星(贵州东方)的动画片——岁月的童话、人鱼之伤、青之六号、浪客剑心追忆篇,这四张碟的制作都很垃圾(D自港版或模拟版),这里不表,要谈的是片基。这四张碟采用的都是金球D9那条线的片基,有明显的吸盘痕迹,内圈DVDM-XXXX的字体和风格也和金球毫无二致。金球的片基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所以南星采用该片基我也没有意见,问题是,岁月的童话这张,片基与其它三张几乎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刻上了IFPI标记,这只能说明,南星的“IFPI片基”,即使不是全部,也至少有一部分(金球线上下来的)是假IFPI片基。
河北和南星的“IFPI”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当年pioneer那种拙劣地印上去的IFPI字样,而是明显凹下去的,和真正IFPI更相似。但是我揣测,D商要做个模子来往片基上压一个或者烫一个凹下去的IFPI字样也不是什么难事,河北和南星大概就是这么搞的。
那么在这里我可以得出结论,现在D商的IFPI伪造技术已经进步到可以伪造出立体的(凹下去的)IFPI字样了。由此,对以下几家所谓“IFPI”片基,我暂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也深表怀疑,它们是:
星光和世界电影——凭心而论,这两家的“IFPI”读碟确实不错,所以怀疑也应该最小。但是我总觉得,那种模模糊糊的“IFPI”字样,解释为是烫出来的,实在是很恰当。
全美——我也算是全美的追捧者之一了,本不想揭它的短。但是频频见到碟友说全美改用IFPI以后读碟性能下降十分严重。真的IFPI片基会这样吗?
澄清市面“IFPI”的真相,我认为对指导我们碟友购碟是有很大意义的。我殷切期盼各位碟友能提供更多的证据和内幕资料,来支持或反驳我的观点。我并不在乎被扔砖,搞清楚真相是什么(即使和我最初的观点相背)才是我最高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