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sa61(淼淼秋水)
整理人: yerk(2003-03-15 10:37:59), 站内信件
|
喜欢《周渔的火车》
喜欢那空白的幻想,
喜欢那色彩的凝重,
喜欢那梦幻一样悲情的音乐与真实声响间隔的交错,
喜欢那诗稿飘落的遗憾与那永不停息的执着追求的镜头的叠加。
也越来越喜欢巩俐,喜欢那一个只属于她的眼神。那里藏着中国女人的温善,却又带着热烈的倔强,带着诱惑的挑衅,带着迷幻的反叛,以及挣扎的不满。喜欢这样的一个眼神,迷恋这样的一种幽怨。无论是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还是到现在《周渔的火车》等等影片里,都深深的带了她的这种风格。如此强烈。这一种的风格是只属于中国的,只有中国的女子的身上才能找到这样的一位女子;也只属于巩俐的,即使以后的章子仪多么的象她,可是,她身上的那一种特有的苦难的味道却又怎么都是她所学不来的。
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种语言去讲述这样一个简单故事所带给我的感想。大概就只能用喜欢二字而已。不过,看这戏时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觉是,这个孙周导演的《周渔的火车》很象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音乐象,拍摄手法象,特别是那裙子的飘动象足了张曼玉那一袭袭的旗袍。
整个影片的画面都透了淡淡的忧伤,透了浓浓的压抑。而且影片中采用了很多空白的镜头,那是需要人去想象,需要人用心去领悟才能明白的镜头。我想这样的一种拍摄手法是一定要用心才能去明白的。而且需要的是一颗女性的善感的心才能明白。否则,就是不知所云了。这是一部诗性的影片,看它的时候就象一首悲伤的诗歌从心底流淌而去。也象美丽的诗歌那样,留给人们的永远都只是伤感的想象,美丽的遗憾。真的很佩服孙周,他竟然能那么好的通过这样的一种诗性的画面将女性那一种特有的微妙的心理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故事确实很简单,讲的就是周渔这样的一个女子一周两次的坐火车去看他的爱人陈清。火车不停的奔跑,就象周渔向着陈清的爱情的不断的奔跑;火车的行进的急促,就象周渔对陈清的爱的不断加深的热烈;两列火车的交错而过,就象两个相爱的人常常的失之交臂的无奈。而望眼欲穿火车的不到来,就象周渔对爱情的追求的失意。而努力追赶着那已开走的火车却又追不到的时候,就正象坚强而弱小的她的脚步永远的也跑不过快速的飞驰的火车。而火车上遇见了张强,周渔的第二个男人,就正是爱情的迷惑与出轨。……火车里,载了周渔的爱,火车里盛了周渔的梦。而周渔又承载了我的梦。火车终将疾驰而去,而梦终将逝去。周渔也必须死去,只能死去,唯有死去。
火车来来去去的,去去来来。只为火车的那头是陈清,陈清是一个梦,一个人心里的永远的梦。也是那一个寻找的诗中的仙湖。仙湖有么?“你说它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而火车里的有了一个张强,张强是如此的实在,实在的让你感觉到生活的雄厚的力量。但是,他即使再好再实在再有力量的,但都不是她所要的。那又有什么用?这不是她所要的。于是,她也终将离他而去,继续着她的永不停息的追赶。是的,永不停息的对追赶。于是,她又寻梦去了,又寻找张强去了,直到她意外的翻车掉进湖里。带着张强那永远的诗,带着她那永不停息的爱。
在怯懦的退缩里仍然是她永不停息的追赶,终于,痴迷的执着令她粉身碎骨。一种热情,一种生命,在追赶的梦里消失怠尽。于你,这是应该热烈的歌颂,还是应该批评的食古不化?于我,希望也是永远的一个支撑。没有了梦,人生的意义又何在?苟狗于世又何乐?所以,即使到了最后,火车上的周渔,还是笑着的,看,笑得多自然,笑得多温柔。
可是,周渔只能死去,她是追赶不到陈清的,而张强也不是她之所要。她永远也只能是火车上的那匆匆的一位乘客。火车后的世界不属于她这样的一个女子。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