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精华暂存>>偶读红楼

主题:偶读红楼
发信人: bgsky(花满天)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0:46:27), 站内信件


偶然在本版看到一位网友在关于红楼梦和金庸女性角色的大作中提到说,作为一个美女角色,林黛玉归于下下等,具体的描述也记不起来了,对这个结果也无他想,只是这件事激起了我心底的某些意愿,也趁便试图用文字描述一下我对红楼梦的看法。

记得多花时间看石头记和金庸的书是在小学高学年和初中时期,现在已少碰金庸的系列,偶然还是会翻翻红楼梦,回想起与初看时所得的印象相比,对书中人物,不知不觉中已随年纪的增长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林黛玉这一角色,并非为写故事而设的女主角,而是曹雪芹心底的女神形象。换个说法,就是大凡男人终其一生都去不掉的那个梦中情人形象。一般来说,梦中情人都是完美而不可求的。从书本描述来看,林黛玉倒也确是一位仙女,乃天上的一株仙草。但仙草落于尘世后,却沾染了许多俗气和毛病。用现在眼光看,林妹妹性格自闭而对生活多疑过虑,自恃天资聪敏而高傲不群,身体更是终日病病怏怏,整一个难经风雨小女人形象,扯不上什么完美。

然而,我并不因林的诸多缺点而怀疑林黛玉对于红楼梦,是皇冠上的点睛宝石,是作者心目中永远的痛。当书中描述到林妹妹出场时,用了华丽笔墨描述她的外形,非常美而独立不凡,以至于贾母一见而宠,宝玉一见而倾心,从此不能自拔。外表是美了,内在如何呢?在此后篇章中,利用林出场的机会,都作了表述,象作诗、读西厢、葬花以及生活中枝节描述,林妹妹的形象得以在生活中鲜活起来:远观心如晶雪坚拒凡尘,近望则病弱若不禁风。几乎忘了这是一个仙子,不应似这样现于凡间的。然而,为何林妹妹要有诸多缺点呢?为何曹先生不能稍调笔触,将宝玉的梦中情人描绘得完美一些呢?为何又要创造了另一位大美人薛宝钗环绕左右?

想到了红楼梦中的句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参透了世俗人情冷暖,深深体会到“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之痛。作者写红梦楼,并非为了换取生活之资,亦不抱凭此流芳百世之心,而是对前半生经历有感而发,同时慨叹有生之年,知音难觅。对于知音,是否需要完美无憾?高山流水曲的弹奏者,得遇知音之樵夫,欣喜得无以复加。想到这些,我似乎隐隐自以为略知作者描绘林妹妹时,故意赋以其缺陷美之心。

红楼梦的故事是以描述贾林的爱情为中心,贾荣二府为背景从而对实现对黑暗封建旧社会的批判之作吗?我对此谨慎地略抱怀疑,如果说这是批判之作,我更认同这是对人性普遍黑暗面而与朝代无关的批判之作的说法。

无论如何,人人皆有其所求。林黛玉生处年代,不允许她有除宝玉之外,另觅良木栖身的机会。所以当聪明而敏锐的她预感到生活将不能如她所愿之后,表现怪异,行为离众也就不为奇,因忧虑预悲不能自制而身体愈弱,最终郁郁而逝,魂归天国也就顺理成章了。作者激活了一个梦幻情人,最后又不得不将其抹杀于世间,悲伤之难压抑,害苦了自以为是的读者。幸好林妹妹是天上仙株,虽离凡世,但存仙境,这一个结局,也是应了心存佛化的读者心愿,算是最佳归宿吧。

由于愚以为宝玉并非最重要人物,而黛玉才是,进而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实在是可有可无。从前八十回,有心的读者都已推得出结局,各个人物的归宿,也早已明示暗喻很清楚了。之所以有前八十回,是因作者有感而发,已经足以表述了他的意思,达成了他的心愿,而后四十回,我不敢说他根本没写,反正我想他写的话也是很悲伤的,因为就要将他的梦中情人林妹妹送归天国了,定然没有写前八十回时爽快淋漓。

结果,也许是天从人愿,现在我们是没人看过原作的后四十回。林黛玉是充满缺点的美人,而红楼梦,也是没尾的巨著,折杀千万学者,留给读者无穷思忆。

我在开头提到了金庸及他的书中人物,结尾说一下吧。金大侠创作了诸多大侠和美女,现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人物形象彼多,然而,我总是最记得在《鹿鼎记》附言中他提到说,由他笔下所创造出来的美女中,最喜爱的不是哪一部大作中的女主角,而是最后归于波斯的圣女小昭。呵呵,真是多情男人心,有谁知啊。不过经他一说,我也愈感认同,毕竟,人皆有其所爱。



----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