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网友之家】>>〖个人文集〗>>〖精华暂存〗>>〖暂存续列〗>>〖精华暂存续三〗>>【经典回眸】>>◆网络文学◆>>◆目录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转贴自:东

主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转贴自:东
发信人: maxtsai()
整理人: (2000-08-09 01:08:41), 站内信件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写在《东方21世纪网站WWW.21COM.COM》开播的时候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文
化”等等,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既然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
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种“变异”,自然要大量地要体现
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所谓网络文化。从这
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人类现象,它是
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
代的人类文化。

    但是,或许是由于网络文化来得太迅速的缘故,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
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似乎发生了一
些问题,事情的“主次”似乎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生活
中的一些严重的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
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
形式,相反,网络文化中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特征却过多地侵入了传统文化、
传统道德的内容本身,使得当 今人类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具体
表现有:影视文化日益“卡通化”,书籍报刊日益“快餐化”,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思维水准也有狭窄和浅薄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又
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发展走向的世界性的大课题;网络文化中发生的
问题,是一个甚至比生物圈破坏更严重的“智力圈”(此概念在国内由周穗明率
先启用,参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智力圈理论》)破坏问题,并且对东方
文化的冲击尤为剧烈。 

                 一   

    网络时代文化的惶惑和困厄,“滑坡”和“破损”,首先却是由“狭义的网
络文化”引发的,也就是说,是由计算机技术语言和语境突然地、大量地、未能
很好“转换”地闯入日常生活语言所造成的。计算机技术溶入公共生活,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用于科研计算,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用于普通意义上的
办公自动化(即打字、轻印刷等),第三阶段的标志则是现在的越来越广泛地用
于大众日常生活(如网上邮局、网上购物乃至各种数字化家用电器的应用)。显
然,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由于使用对象主要是专业人员(如高级科研
人员)或准专业人员(如文字录入人员),计算机科学的工程技术语言和语境无
需充分转换成日常生活语言。只是在作为发展的第三阶段的今天,当计算机的双
向互动式应用已深入到非专业的普通大众之中时,这种转换才日益成为必需。

    但是,恰是由于前两个阶段主要由工程技术人员将计算机语汇简单、枯燥、
生涩地翻译、移植、“嫁接”到日常生活语言和传统文化中,加之计算机技术又
是典型的西方舶来品,就形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技术洋泾浜语言”和带有异国
情调的、工具主义色彩的语境。这不仅表现在诸如“人机界面友好”、“某某解
决方案”、“IT”、“兼容机”、“多媒体”、“面向客体”、 “无连接”、
“虚拟现实”等令人费解和不尽科学的具体表述上,而且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普
及教育上。例如,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本“计算机知识入门”之类的书籍是初
学者能够看懂的,而计算机知识原本是那么通用化、简略化和易操作化,留心者
潜心摸索一下便能找到感觉,所谓“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这种巨
大反差既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在“文化力”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先天不足,同时也映证了在网络文化发展过
程中的“文化旁落”(文化人实际上站在彼岸没有介入)的可悲和可怕。

    这方面的问题又在“视窗语境”上表现出来。计算机语言也被称之为机器语
言,这是很恰当的定义。机器语言是非常刻板、僵硬、枯燥的,完全是一种工具
主义、操作主义的形式逻辑表现。它是办事用的,而不是“传神”用的,同有血
有肉、绿水青山的人类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当这种使人的思维过分工程逻辑化、
显得生硬木讷和匠气十足的“视框”式的语境,被狭义网络文化的制造者们硬行
注入到充满形象思维、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语言文化机体中时,文化的美感就不
可避免地发生问题了。总之,一方面是“技术洋泾浜语言”,另一方面是“视框
语境”,不仅造成了计算机普及应用方面的困难,并最终影响到计算机行业本身
的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它事实上造成或强化了民众和文化人的“技术恐惧症”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极大模塑与人们对这种模塑的理解和解释之间,树
起了一道“文化铁幕”。随着“第三阶段”的急速到来,也就是当“狭义网络文
化”在计算机应用的快速推进下进入泛文化范畴时,语言的专业技术性与社会公
共性之间所发生的深刻、巨大矛盾,对于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造
成的双重隐患,就昭然若揭了。

    上述问题在我们东方文化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严重一些。因为计算机语言来之
西方,它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语境,与工业革命以后的“科学主义”、实用主
义西方文化心理背景血脉相通;西方文化心理中工程技术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之
间的差异,与东方文化心理的情况相比要小得多。我们东方文明则不同,尽管有
过把“格物致知”、“经世致用”鄙薄为“器”的偏颇,但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
传统却是值得自豪的。现代中国人仍注重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积淀要厚重许多。由此也可看到,“狭义网络文化”由于没
有解决好工程技术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转换,既造成了“科学主义”和人
文主义在新时代交融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宏扬东方文化、促成东西方文化在新
时代“互渐”的困难。

    “狭义网络文化”引发的文化危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目前在各种媒体形
式中都有加剧蔓延的趋向,作为“第四媒体”的ICP网站自然也未能摆脱干系
。现在人们普遍抱怨网上内容贫乏、雷同等等,这实际上仍是延续了“电脑人、
网络人办文化”的那种因果关系。
  当然,上述问题的出现既不应责怪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应责怪文化人,客观
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瞠目结舌的高速发展使人类措手不及,造成了精神领域社会
分工的紊乱。历史总是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的,只是当它走到今天这种“第三阶
段”时,促使我们反思“狭义网络文化”的不足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帮
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电脑人和文化人的共同使命,即文化人必须尽快介入网络文
化,“共建”崭新的网络文化。

                二

  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
必然要在改变整个人类生活品貌的同时,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
层嬗变。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深层嬗变对人类而言是健康的、蓬勃向上的、建设
性的,抑或是无良的、消极堕落的、破坏性的。
  “狭义网络文化”对网络时代的人类传统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的冲击和损
伤,毕竟还是浅层次的、技术性的,与“狭义网络文化”密不可分的更深层次的
原因,在于知识经济、数字化生存的“元”时代特征与“冷战”结束后新世界格
局及其地缘政治表现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与全球化相联系的“文化趋同”。由于
这种“文化趋同”带有浓厚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
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色彩,因此实际上发生了严重的反文化后果,是对人类
“智力圈”、文化遗产的深层解构。
  如前所述,西方“科学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文化,由于引导人们的
思维走向简单化、“条顿化”,因而本质上是与人文主义精神相抵触的,是硝蚀
和解构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和幽默感的人类文化情结的东西,具有鲜明的反文化特
质。
  显然,这样的东西在网络时代以前、特别是在“冷战”背景下,由于技术条
件和政治沟壑的限制,难以快速、畅达地蔓延。而在有知识经济、网络化支撑的
当今全球化时代,特别是美国又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单极”、“超霸
”地位,发展中国家和古文明国家的文化魅力因发展滞后而客观上(主要是“成
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俗短视和偏见)受到“打压”,因此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一
面便凸现、强化、“横扫”了起来。在全球一体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趾高
气扬、不可一世的同时,人类牺牲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富营养性”,被迫走上了
出思想——出产品——出“机器人”的“文化趋同”“滑坡”三步曲。我们从世
界各地那些既“精头怪脑”又“傻头傻脑”的新生代(如“松糕鞋一族”)身上
,从那些在现代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塑造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只会运用简单
词汇表达问题、目光浅直面部表情机械或傻笑、每每发出“哇”、“呀”、“啦
”等感叹词的港台(以及华南)的新生代身上,不难看到这种“滑坡”的影子。

  更令人不安的是,现在世界上出现的由战后出生的西方“新生代”政治领导
人演绎出的“歪理政治”、“现代西方价值标准”等等,同样也有这种影子。问
题的实质是,出现了以工具主义和极端实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以美国为代表的
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它在工具主义中注入了许多狂妄的政治梦魇
和浅薄的胡思乱想。它不仅冲击着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尼罗河文明等古老的文
化,也冲击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化、杰出的法兰西文化、光荣的意大利文化等等,
它在文化上简直是要以“佝偻”取代“丰乳肥臀”,以“顽童”取代“智者”。
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将我们推向文化末日,那么真正的人类末日也将不期而至了。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经济与后“冷战”世界格局的共同作用,加速了资金、
信息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转,因而在20年左右时间内大大强化了世界各个
角落的商业化程度,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西方价值观中的阴暗面也
日益大行其道。网络文化作为高度商业化时代的文化,要保持深沉的浪漫、高雅
的幽默、有内容的轻松等等很困难,而要滑向浮躁、媚俗、“犯浑”、“犯贫”
等等则“容易”许多;文化人即使不被“技术洋泾浜语言”吓倒,也很难不被商
品经济的大潮冲得心浮气躁、六神无主,后者也有使思想家、文化人“缩编”为
“稀有保护动物”的功效。由此可见,正象“快餐文化”的发展是同社会商业化
的程度成正比的一样,建设好网络文化的难度,也是同网络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
。这给文化人的工作既增加了崇高感,也平添了几分悲壮色彩。
  事实上,西方文化、西方政治、西方社会也是现行网络文化的消极因素的受
害者。现在西方世界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假象政治”(劣等政
客加“作秀”加媒体包装的政治)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象克林顿、布莱尔
、施罗德这样的战后出生的西方主要领导人,在运用媒体公关方面可谓得心应手
,仅从“演技”看还真象“才高八斗”、“魅力四射”的“大人物”,于是他们
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从克林顿的太不检点、布莱尔的好战、施罗德在近期
被选民“用脚投票”等等来看,从他们处理国际事务的“孩子气”来看,他们的
选民多少发现“货不对板”,世界人民感到他们在道德上和能力上都属于不能对
世界负起责任的不入流政治家。以科索沃问题为例,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对
这片弹丸之地狂轰滥炸几十天以后,南联盟军队的重装备和人员浩浩荡荡地撤出
科索沃,西方政治家们却坚持认为自己“胜利”了(除了西方文化中“打肿脸充
胖子”、死不认错的劣根性因素作祟,他们还真的相信自己是胜利了,因为战前
的目标基本都达到了)。那种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心理中的短视、实用主义浅薄
文化,此时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显然是只讲直接结果而不讲过程和
后续影响,就象只讲“下崽”而不讲爱情和生活一样。这种“媒体宠儿”类的政
客之“走时”,固然反映了西方“媒体政治”的能量,但更反映了西方民众在其
网络文化、“媒体政治”的饱和轰炸下,理性、思维水准、辨别力、审美观乃至
道德水准都严重“滑坡”。在这种文化“滑坡”和思维浅薄的影响下,西方民主
政治中的许多好的东西被抛弃了,而西方民众因此也在否定着自己的历史,否定
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否定着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三

  反思现行网络文化中的严重问题,也就是反思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如何在网络时代提升、宏扬人类的人类性而不是动物性。
  我们业已看到,在现行网络文化背景下,人类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已到了
很危险的关头,需要用我们的心灵筑成新的文化长城,来象保护生物圈、自然生
态一样保护“智力圈”和“文化生态”,抗衡西方工具主义、新殖民主义文化的
“燕山胡骑鸣啾啾”。在某种意义上说,要象清除计算机病毒一样,来来一场新
的文艺复兴运动,清算新型的神学和经院哲学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科学拜物
教”。最近有报道说,美国旧金山一家研究公司的调查表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
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已威胁到美国电视业的生存,因为美国上网家庭中有78%
把黄金时间(注意:不是商务时间!)泡在因特网上而不是电视节目上。在一个
大城市动辄有几百个频道电视节目的美国电视业尚且如此,纸文字媒体“瞻念前
途,不寒而栗”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意味着原本已泛化在各种传统媒体
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中的问题,即现行网络文化弊端的社会化表现,
很快将更大量、更集中地在日益逼真“虚拟”社会日常生活的网络上反映出来。
因此,网络将成为21世纪人类保护自身“文化生态”(它和自然生态一样重要
)的主战场;我们面临的任务不仅在于克服“狭义网络文化”的问题及其不良社
会影响,而且要主动出击,建设好“广义网络文化”。
  思想文化界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具体工作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网站这一第四媒
体形式,占领今后最有利于影响受众的精神制高点和战略要冲。现在,ICP(
网上内容提供商,所谓第四媒体实际上应特指这一部分网络工作)、文化网站的
发展同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应用相比很不匹配。这与前述“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客观走势是相联系、一脉相承的。即如果说在这两个阶段主
要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技术语言在主导计算机事业的社会化的话,那么,就目
前的网络、网站而言,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
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属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
而少量活跃于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他们不具备“大手笔写小
文章”的“意识形态能力”,也缺乏关于“IT业文章”只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极
小偏隅的自知之明),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力的基本面貌。而文化人,除了
因“技术恐惧症”而参与不够以外,还有缺乏资本积累和商务经验、从而不去“
奢望”主动深入参与网站建设的原因,因而从总体上看仍是网络文化的“旁观者
”、被动接受者、茫然不知所措者。在这个阶段上,大家对网上内容普遍感到失
望是毫不奇怪的。显然,目前这种态势只能帮助工具主义、过度实用主义和极端
商业文化继续膨胀,使人类精神家园“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种情况恰恰表
明,网络已成为人类文化建设主战场,迫切需要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克服懒惰等
弱点,以崇高的责任感、与新事物交朋友的开放性态度和开辟人生新天地的冲决
精神,与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在一起,进军网络,会战网络,发展网络,在
这块尚很贫脊的精神田园上垦荒、耕耘、播种、收获,使网络尽快成为肥沃、富
饶、美不胜收的人类天国,帮助社会一举迈过“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步
入“文化人办网络”的崭新历史时期。在为了人类恒久的生存价值而迅速、彻底
扭转精神文化建设上的被动局面的同时,也必将促进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产品更
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促进计算机产业和相关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
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文化网站宏扬东方文化,是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
在科索沃事件发生以后,许多人开始较多地反思、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不再片面地折服于西方工业化的“魅力”,不再对东方文化盲目地、偏激地妄
自菲薄。人们又一次意识到,发端于古希腊城邦奴隶制国家的西方文明固然有其
好的传统,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明情况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从历史经
验和现实情况来看,西方文明的架构显然也有其很脆弱的一面。战前德国是当时
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民族文化涵养也极其深厚,但德国人选择了纳粹,在那
场人类旷世自相残杀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有计划地屠杀犹太人和平民,自
己也牺牲了九百多万人的生命。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背叛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主精神,以种种低级政治错误和和孩童般的任性,
把“冷战”结束后本来有条件发展得更好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搞得十分令人忧
虑,让旧时的“弱肉强食游戏”重又大行其道,自己也将陷入风声鹤唳、草目皆
兵的不安状态。这些血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西方人文明发达背后的愚蠢幼稚,也反
映出西方人在“洋大人”的体面躯体中,其实还涌动着海盗和野蛮人的血。对于
这样问题,我们中国的先人其实早有深切体验。满清李鸿章等人在“办洋务”等
过程中,就得出过“夷人重事不重理”的结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如孙中山
)无一不是诚心诚意地要学习西方的,所谓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且起
初很相信西方会帮助一个虚心向它们求教、求助的积贫积弱的中国。然而事实完
全不是这样。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满怀希望地向西方各国发出帮助中国建设的
请求,结果发现它们“断没有容我羽翼丰满之意”,故尔特别强调“联合平等待
我之民族”。五四运动之前有良知的中国人又一次燃起了学习西方的巨大热情,
思考如何借助西方的经验将中国迅速纳入世界文明大道。但西方的态度(典型的
表现是,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的山东权益从德国转给日本)又一
次教训了人们,意识到中国首先需要做的事不是从西方得到些什么,而是救亡图
存。事实表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比意识形态冲突、民族和国家利益
冲突更深层次的东西,即使我们果真“全盘西化”,西方世界基于其野蛮性和极
端利己性的文化基因,也不会不在世界上“搞怪”,从苏联到俄罗斯的历程就证
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提宏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明的优越感,其意
义决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或维护自己民族的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摒弃狭隘
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
支撑浅层次的、脆弱的文明。当然,在维护世界文明的同时,也疗救我们自身的
“现代病”之类,做好先人就已提出的改造国民性工作。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
实性的品格”。在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关头,我们最需要的是思想文化界的直接
行动。我们是乐观主义者,坚信人类的理性之光、智慧之光是无可遮蔽的,坚信
它的“自洁能力”最终能荡涤网络文化中的污泥浊水。但是,我们不应崇尚事情
的自发性,尤其是在“学坏三天,学好三年”的人类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以自
己负责任的工作,减少因自发性必然带来的周期太长、代价太大、社会交易成本
太高等损失。最新开播的《东方21世纪网站》,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这个目的服
务的。愿思想文化界的各路豪杰到这里来大展拳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
小峰@广州网易
E-mail:[email protected]
ICQ:40123567  OICQ:794417
********狼之一族********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44.9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