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osuiying(winchen)
整理人: lovelygirl_530(2003-02-23 17:27:58), 站内信件
|
五吃羊肉
--------------------------------------------------------------------------------
我们闽南人对羊肉的感觉不会比狗肉好到哪里去,而且退避三舍牛羊不沾的大有人在,我夫人就是一位。反正猪狗牛羊,唯猪头是瞻,其余一率视为另类。而被视为另类的狗呀牛呀羊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有异味,而在异味之中名列其首的当为羊的膻味儿,闽南话称之为“臭腺味”。不过近年来随着食风北菜南进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羊肉带着全新的口味在闽南粉墨登场了,有几道吃法真叫人一吃难忘!
一只古色古香的铜火锅、一盘细薄鲜嫩的羊肉片、一小碗香浓的作料酱,再辅以翠青的芫荽、鹅黄的针菇、白亮的粉丝,还有极开胃的糖蒜和腌菜,北京的“东来顺”涮羊肉就这样简约而鲜明地来到了我们闽南的圆桌上。厦门的湖滨北路就有一家。“东来顺”名气大,口味好,所向披靡。那羊肉薄片若隐若现的膻味儿,要么被酱香所掩饰,要么被热汤所鲜美,嚼着喝着,还有一种老字号很文化的感觉让人慢慢回味。而“川香园”和“小火车”的羊肉火锅则是另一种风味,熬好了的老汤,碎肉碎骨,热腾鲜美,也令人吃喝得很爽。
火锅是一种食法,烘烤则又是一种。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提及新疆的烤羊肉,大家想到的总是那大街上焦香的一串串,不过那个档次太低,卫生大多也有问题。烤羊肉首推烤全羊!这名堂我起初是在电影《新龙门客栈》见识的,于是就萌发了一饱口福的念头。那年我到了新疆,因为随着会议的大部队行动,就不敢私下轻举妄动。结果喝了马奶,吃了马奶子葡萄,还是与烤全羊失之交臂。没料到回到厦门后居然在湖里南山的克拉玛依油田驻厦疗养院撞上了正宗的烤全羊,大快朵颐,仿佛吃羊肉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羊肉缘”。那全羊端上桌面就焦香呛鼻,听说是在一个特制的井里烤出来的,软烂香酥,把羊肉与火的传奇演绎得出神入化,而那怪怪的膻味儿烤焦后就特别美了,好象膻味天生就是造就烤香的天然素材!
在华侨大厦的“鲤鱼门食府”,我的“羊肉缘”从“全羊”向“局部”进行了一次转移,吃了一回“烤羊腿”。 那天酒席半场突然杀出紫青色的一条,静静地横卧在白亮的瓷盘里,很像把老式手枪,就是前苏联电影《牛亡(亡加虫字旁)》里的那种弯长的毛瑟枪。服务生先端上来给客人过目,然后又拿下去分解。再次见面时,“枪”不见了,已经撕开的“零件”散发着特有的肉香,我这下发觉自己似乎迷上了羊肉。那撕开的羊肉边上,还配有四小碟不同颜色的酱类和粉状的佐料,供你沾着吃。滋味更加浓郁,我赶忙要了一杯新泡的热茶,保持胃口,力争多吃几筷!有“铁观音”助阵,那羊肉的滋味就更加明晰可口,这可是我随机应变,突发其想,向少数民族同胞的一种借鉴。
“局部”完结后,就迎来“细节”,这个“细节”叫“羊半骨”,很陌生的一个词。这次是我主动点的菜,“羊”字当头准没错,什么“半”,什么“骨”,问了又问,让“金雁”大酒店那空姐打扮的服务生费力解迷。上菜时有点失望,这个“羊半骨”其貌不洋,就是光秃的一根长骨,半包在锡纸里。因为是我点的菜,有朋友调侃说,还是自个儿打包回去喂狗吧。我扯开包装,只见干骨上依附着筋肉几许,一啃,味道奇佳,且越嚼越有味,并且不塞牙。嘿嘿,四两破千斤,这半骨上的依附恰恰就是羊肉的精华之所在!再瞧瞧那位要我打包回家喂狗的老兄,正埋头啃着骨条上的最后一丝残余……
骨条状的“细节”之后,还有粉碎性的“细节”。那是在湖里一家离悦华不远的小街上,古色古香的店家密集,青青翠翠的路树摇曳。我们想吃京菜,上的是一家叫“皇城食府”的迷你酒家。店家虽小,却装修得如颐和园的回廊。朋友请客,点菜时我闭目养神,哼,反正京菜绝对少不了羊肉!果不其然,羊肉上桌了,但吃法还是让我这个“老羊肉”再开眼界:那羊肉剁成肉米,与一种叫“孜然”的东西搅和在一起,各种配料也混迹其间,然后拿一张小小的面皮,把羊肉米和蒜丝、香菜什么的包裹在一起,有点像吃北京烤鸭那样,一股脑塞入嘴里,大口咀嚼,相当美满相当痛快,羊肉和“孜然”在一起,风味就显得异乎寻常!但“孜然”是什么东西,我不耻下问,一位北方朋友告诉我,是新疆的一种植物,在北京,连三岁的孩子都懂!嗨!
我爱上羊肉了,不可救药地爱上羊肉了,您呢,我的闽南乡亲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