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bluesky(素面朝天)
整理人: ofnn(2003-02-27 15:08:45), 站内信件
|
“出门俱是看花人”———盘点江西2002(上)
(2003-01-13 07:20:49)
主持人的话
2001年9月,《江铃都市新观察》开张之日,作为主持人的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面对新一任的省、市委领导执掌帅印的几个月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少见的异动……我注意到,身在校园、大院里的知识分子、干部们,则在欣喜之余,还存有几分冷静,他们深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有人扳着指头算过,20年来,江西的思想搅动,已经发生过五六次了,他们不无担心:这一次‘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虽然,时下我还不能断定这出戏是否会一路演得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并在威武雄壮声中以一根令赣人大解气大扬眉的大阳线而告终,但现在可以说的是——公元2001年,由暮春到初夏,由初夏至金秋,在一向寂寞惯了的江西,在古人设郡时就祈愿为‘昌大南疆’的南昌,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饶有意味又极富能量的季节转换。而生长于斯的四千余万赣人,正在见证一场大戏。”
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恍如昨日。几乎刚刚还红橙方嫩,紫蟹初肥,转眼间就是一年多的时光在五指缝里汩汩流失。马上又是春节了,抖去身上的雪花,一个山温水软、桃粉竹绿的盈盈江南就在我们的眼前。现在,“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担心大抵可以涣然冰释,四千余万赣人见证的一场大戏到底唱得如何做功怎样,也可以说道一番了。
去年11月4日本观察发表了安徽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张道刚先生的《解读江西》,我屡屡听说登有此文的两个版面被不少读者所收藏。此文标志着昔日国人印象里一个保守、老实、清贫、深困历史与文化尴尬的江西,在2002年里竟有了重新解读的必要;还意味自破千年老身、立志要以美少年的姿影崛起于中部的江西,已经引起外部世界的充分关注,毗邻地区的高度警觉……
此后,我便想请本土人士也盘点一下江西。因为发展经济为当今第一要务,必然会着重经济层面,我请来访谈的是两位经济学家,在本期的是汪玉奇先生。打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们每有接触,我就发现他对于江西和江西发展的热情与激情,浓重得几乎就是丢进冰水里也会嗤嗤地冒出雾气。就在20世纪90年代的五六年间,朋友中有南下下海者,有北上奔仕途者,社交空间大面积塌陷之中的他,日益寂寞里却死守着他的一张为江西改革开放鼓与呼的“铁嘴”的位置———我曾经将此喻为“寡妇守节”,他曾经自命为“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近两年来,犹如闸门大开,洪波迭涌,自然他的鼓与呼遍及赣水上下,波湖两岸,真是喷吐着淋漓,一展了酣畅!
对于我们这样一块原来人心低迷少有温度的土地,玉奇的热情与激情难能可贵。对于江西誓言要崛起于中部的伟业,冷静与不断地自我叩问亦不可阙如。下期邀请李建德先生的访谈,当偏重于后者。我想,在这冷热视界的参照之中,读者将可能比较全面地领略我们共同走过的不平凡的2002年,还有让我们为之呕心沥血、牵肠挂肚的一个在新世纪里跳出来叫板的江西,一个身上不无种种软肋的江西……
江西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这是江西自1998年以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个两位数是一个靠得住的两位数,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两位数。
江西完全具有在中部六省中经济位次前移的可能性。江西去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安徽,现在在中部他们是第六位,我们是第五位。
汪玉奇(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每一个江西人都是江西跨入新世纪两年以来发生历史巨变的见证人,大家都以自己最深刻的亲身感受见证了这一预示着江西在新世纪中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江西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这是江西自1998年以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个两位数是一个靠得住的两位数,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两位数。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用几个相关的经济景气指标来证明:
第一,江西去年的工业用电量增长了11.1%,这个增长幅度与江西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5.89%基本上是匹配和对称的,这足以说明没有工业的快速增长就没有工业用电量的增长。
第二,江西近年来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幅度是40%,高于全国平均数近20个百分点,是全国各省区里增长幅度最大的一个省,这么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必将有力地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江西去年的财政总收入是23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4%,如果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能有财政这个综合反映经济形势指标的良性化。
第四,去年江西的货运量指标、客运量指标、移动电话业务量指标,这些反映人流、物流、信息流,具有经济景气意义的指标增长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
所以我说10.5%的增长速度是靠得住的。这个数字至少说明了三点:
第一,省委、省政府在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集中全省人民的意志和智慧所探索出的加快江西发展的新路子是科学的、正确的,这条新路子的核心就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走工业化的道路,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江西的经济发展。同时,省委、省政府又敏锐地捕捉到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给沿海地区、给江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向,果断地决策江西要通过参与区域分工,进而参与国际分工,因而提出要把江西建成“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实施大开放的战略。为什么江西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会达到40%?其中有两个组成部分非常重要,一是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亿美元,突破了江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在4亿左右徘徊的局面;二是江西去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到380亿元,比上年翻了1.2倍。这两块就是我们固定资产增长幅度的主体部分,所以江西的大开放取得了明显业绩。
第二,江西完全具有在中部6省中经济位次前移的可能性。江西的总体水平在中部6省中长期处于下游,以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例,江西的人均GDP值是4852元,排在第六位;安徽排在第五位,比江西高出16元;排在第四位的是山西,高出江西86元。江西虽然落在两省之后,但是差距并不大,不像与上海、浙江的差距那么大。只要我们的发展思路对头,只要我们发奋图强,只要我们形成一股锐气、朝气和人气,我们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江西去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安徽,现在在中部他们是第六位,我们是第五位。
第三,学会开放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大开放。江西是一个传统农业文化、自然经济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熟悉自然经济,熟悉传统农业,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至于怎么兴办工业园区,怎么运作资本,怎么经营城市,在这方面和江浙一带比,和头发几乎都是天线的温州人相比有很大差异。要变迁这种文化状态的最好办法就是开放,开放本身是一所大学校。江西老表在这一年中学会了开放,大量的外资和省外企业在江西各级干部的精心运作下,浩浩荡荡地进驻了工业园区,现在全省有118个工业园区,进驻了4800个企业。这标志着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上了一个不小的台阶,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智慧资源,比资金的资源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所以,这个10.5%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令人对江西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种自由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地区的时候,我们曾羡慕不已,并常常为自己在精神上几乎被捆成个粽子而扼腕长叹、痛心疾首、唉声叹气,而今天终于有了一种干事的安全感。
东风正在吹临江西这片土地,可以说是“东风吹来满眼春”,也可以很自豪地说,“出门俱是看花人”。
对江西去年的经济形势,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跨度、多层次的评说———
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同志到江西代表团参加了讨论。他在听取了江西的工作汇报之后说,“这一年来江西发生的变化,使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党的领袖用“无比的高兴”来肯定江西的工作令人兴奋;
6月份,朱钅容基同志到江西视察,他说:“江西一年多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了不起的成绩”。人们记忆中,这位剑眉高扬、不苟言笑的国务院总理是很少使用“了不起”这种褒奖词汇的;
8月份,...同志视察江西,他说:“江西的变化比我想象的要更大、更好。江西的观念新,路子对,班子好,发展快”;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江西工作的肯定。在这一年间,我至少接触了50位县委书记和县长,他们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江西的看法呢?概括起来是“思路更明确了,信心更充足了,做事更有安全感了”。他们非常强调“做事更有安全感”这一点,他们觉得有一种思想挣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挣脱了自然经济的束缚,挣脱了“左”的思想束缚的自由感,有一种放开手脚干事业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地区的时候,我们曾羡慕不已,并常常为自己在精神上几乎被捆成个粽子而扼腕长叹、痛心疾首、唉声叹气,而今天终于有了一种干事的安全感。我觉得他们的这种感觉表达得非常好,非常到位。
在这一年中,我作为江西的居民和江西的学者,也和许多左邻右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一起,和许多学者在一起,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江西自近代以来,在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中一路下坡,一路衰弱,整个20世纪的100年对江西来说是不轻松的,为此江西的知识分子许多年来深感忧虑。但这一年里面赣地人心为之一振,人气为之变旺,江西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知识分子讲得最多的话;
这一年里有3个老百姓讲的话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个邻居告诉我,现在亲戚到南昌来有地方可看了,红谷滩、青山湖、象湖风景区、天香园……没有一、两天真是转不完。一个市民在洪都北大道拓宽工程开始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忍耐3个月的交通不便,因为3个月以后会有一条宽阔的马路,但原来让我们忍耐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还有一个老百姓,面对2500元一平方米的江中花园的房子,他竟然非常果断地决定买下。他说南昌的房地产还会再涨,现在买房子合算。这表现出一个老百姓对南昌发展的良好心理预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10.5%是一个振奋人心的10.5%,是一个得到社会各界认同的10.5%。在评价这个10.5%的时候,我觉得这个10.5%绝不仅仅是一个年度性、爆发性的结果,其中还包含着许多经济亮点,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分析。
第一,去年江西全年的经济增长是逐季度攀升攀高,江西以往的经济增长往往是前高后低,前两个季度增长速度比较快,后两个季度增长速度比较慢,或者上下波动,起伏不定,而去年的逐季度攀升攀高表明江西的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快速增长轨道。380亿人民币的省外资金和11亿美元的外资进入江西,在118个工业园区形成4800个项目,以后它们不断地竣工投产,便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去年有一个非常有趣味的统计资料,我对此非常欣赏,非常惊喜。去年江西的国有投资所占比例是44%,增幅是17个百分点,而民营投资占36%,但增幅是20个百分点,江西历史上民间投资的增长幅度第一次超过国有投资的增长幅度,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转折点,说明所有制结构在江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相信随着民间投资的不断扩大,将会给江西带来更多、更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去年的经济增长点大量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最引人注目的是“天”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动工。12月28日梨温高速公路全面开通,《江西日报》为此做了一个很好的题目《我们离浦东更近了》,非常形象地点破了梨温高速公路开通对于江西的意义——我们离沿海更近了,我们离经济全球化更近了,我们离国际分工与合作更近了。再一个亮点就是工业园区建设,沿海地区八九十年代的成功经验就是工业园区成功地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随着江西一批工业园区的成功开办,必将对江西长远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第四,农村经济的增长形势是好的。在工业化过程中,最怕的一是污染,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发展工业,二是农村经济萎缩,如果这两件事情江西没有回避或者制止,那么工业化就是失败的。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是先污染后治理,结果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江西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经济并没有萎缩,去年江西农民人均增收102元,出现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相应增长的比较协调的局面,增幅在4.6%左右,是近几年来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10.5%是频频闪动经济亮点的10.5%,是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10.5%。一年多前,《江铃都市新观察》开张伊始,我在接受胡平先生访谈的时候,曾使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名句,而现在东风正在吹临江西这片土地,可以说是“东风吹来满眼春”,也可以很自豪地说,“出门俱是看花人”。所以,一年后当我们盘点江西的时候,我要表明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为这个10.5%而欢呼。
中部地区的经济博弈,中部各省之间的相互追赶,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一部非常可看、非常有声有色的一幕大戏。
如果江西这10年能像去年一样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后10年只要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就能与全国同步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的发展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