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美文佳作〗
>>涵虚随想--------------ilchi>>一个广州女孩眼里的潮汕“营标”

主题:一个广州女孩眼里的潮汕“营标”
发信人: ilchi()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3-02-21 16:58:25), 站内信件
春节观“营标”
——关于民俗变迁的联想
作者:冰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过春节向来是以食为主,但在潮汕地区却不尽然。今年正月初一,我在街头就见识到了潮汕风俗中庆祝春节的特别方式——“营标”。

    那天上午,我跟爸爸妈妈上街给亲友拜年。适逢汕头市举行新春节日文艺巡游。花车一辆辆开过,吵吵嚷嚷的醒狮、腰鼓甚至是小孩子的武术表演,都没能引起我多大的兴趣,直到妈妈提醒我“营标”的来了,我一惊:“‘营标’是什么?”

   大锣鼓笛套音乐响起,悠扬的鼓乐声中,一排穿着缎子唐装的年轻人扛着宽宽的锦旗走来。走到跟前,我才看见他们扛着的大锦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用丝绸做成的,上面描龙绣凤,绣着象征新年励志的大字,如“振兴中华”、“蒸蒸日上”或“学业进步”等。细细的竹竿穿在锦旗的上缘,另三边缀有波浪型的花边或是五彩丝线缀成的流苏。竹竿前端都吊着一个个大花篮,由好多位打扮入时的少女依照特定的姿势扛着。竹竿的末尾保留着几枝青翠欲滴的竹叶,由一位位“帅哥”牵着(俗称“牵竹尾”)。更奇怪的是,帅哥美女个个都戴着墨镜。这一排人马犹如战场上的军队那样(据爸爸说那可能是“营标”的来源--绿营蓝营兵之旗标),迈着矫健的步伐走来,扛“标”少女们的腰肢,随着宽大的锦旗一摇一晃,格外显得婀娜多姿。但我总觉得墨镜佳人配上绣花大锦旗,实在是怪。
 
    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里请教正喝着功夫茶的爷爷。爷爷说,竹竿上留着的几枝竹叶象征生机勃勃,花篮等物则代表吉祥。以前“营标”的锦旗是乡下祠堂的公共财产,远不及现在华丽--没有绣花的龙凤图案不说,连大字都是用硬纸剪后贴上的,写的大都是“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一类祈求年成丰收的字句。游行时,扛着锦旗的青年男女须戴墨镜,(那时大概以为戴墨镜是时髦,现在之所以戴墨镜,我想是为了传统,为了怀旧吧);脚上只穿新的白袜子,穿不起绸缎衣服的,就在腰上扎条红绸绿绸。为了平衡身后的竹竿加上锦旗的重量,竹竿前端得挂上表示吉祥的物品,比如三两瓶酒一只鹅,大灯笼此类。一句话,那时的“营标”够不上当今的气派,但也寄托着老百姓对来年的美好祝愿,营造出潮汕民间特有的节庆气氛吧。

    爸爸插嘴了,他说,“营标”的行头到了“文革”时期就大变样了——首先,锦旗上的大字得换得“革命”一点(我猜就是“战天斗地”“反帝反修”之类的);扛锦旗的男男女女要穿上军装军鞋,从头武装到脚;至于竹竿前端,当然要挂上沉甸甸的“毛选”了。可见,各个时期的“营标”都打着时代的烙印。

    看看21世纪的现在吧,“营标”的小姐们都身着绸缎唐装,脚蹬皮靴,与当时披个褡裢,缠一条红腰带的寒酸样子大不相同。锦旗上倾注着祝福的大字,也在变化:生活艰难时,主要都是希望改善生活;现在,则是以更加上进,催人奋进的字句为主,如“与时俱进”、“国泰民安”、“全面小康”等等,充满了对社会进步、国富民强的希望。锦旗底部往往还绣上“某某某集团赞助”的小字,表明它还具有广告职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营标”这一老习俗也被注入了现代的血液,使它变得充满现代感和商业性,从而能够迎合现代人过春节的口味。

    “营标”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一次次同化了。实际上哪一种文化艺术、哪一种民间风俗不是这样呢?为了满足时代与形势的需求,旧的外壳中渐渐被充填新的内容,虽然表面形式没变,但是内在的含义以及目的却时刻变换着。



----
海潮涨了 
海水漫进了池塘 
池塘满了 
浮萍爬回了小溪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