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xtsai()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44:51), 站内信件
|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 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 ,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 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 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 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 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 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 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 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 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 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 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 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 ,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 ,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 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 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 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 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 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 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 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 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 ”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男女双方到地方有关部门办理结婚登记,领取 结婚证书,夫妻关系即已正式确立,受法律保护,再加上人民政府的倡导,故精 简节约办婚事,自新中国成立之后蔚然成风。集体婚礼,形式文明、简朴,气氛 隆重、热烈,深受社会欢迎。旅行结婚,也为不少青年男女所趋时。
-- 小峰
E-mail:[email protected]
ICQ:40123567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4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