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17:03), 站内信件
|
般若——《坛经专题系列》3
☆☆☆个人观点☆☆☆
对于般若有什么误解?
对于般若智慧要用文字来说明,就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常见的误解有什么呢?
《坛经》说:“所谓的误解,只是偏执一边,不明自性所生的。”
“可以说未明心见性,即生误解。”
一是执般若于文字。
《坛经》说:“口念般若,而不知自性般若,不在生活中体悟。只念不行或只思不行。”
“这些只落得说食不饱的下场。”—3
这就有不少人,说起禅法来是头头是道,对于禅宗的典故解说得清清楚楚。
但一遇事就慌了手脚,不知所措起来。
要知般若智慧要口念心行,心口相应才是。—4
在这点上很多人都会有这毛病,即是口上说的和可以做的有不同。
说得到但做不到。
再说一点问题:对于佛法的理解有时用我们的智慧可以理解得很深入了。
但我们在行为上还没能够做得到,这时,我们应少说对佛法的理解。
二是执般若于外。
《坛经》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6
“这内即是自性,般若智慧就是从那来的。是人自身就有的。”
要是把般若智慧当成世间的智谋,可以跟着老师学得的,那就错了。
要是把般若智慧当成用妄心可以理解的智慧,是可以自己悟出来的。那就错了。
在这里就算是你自身的体悟也是外来的。不是自性而生。
这正是执于“外”字。
很多个人的体验,心得,修行打坐这一切都是外来的。要是想在这里得到般若智慧。
那就是什么也得不到。
三是执于教授。
《坛经》说:“自身痴迷,要得善知识开示才得明心见性。”—2
“但不要因这就执于要有善知识教授。要是执于此。终无所得。”—15
有不少人认为要找明师指点,教授什么密法才可以得悟。
所以有些人拜了很多师傅,也学了不少东西。但就是不悟。
正是不知师傅虽然有教授东西,但也要这些东西用在自己身上。
令自身的痴迷得以消失。如拨云见日一般。
四是执于顿渐。
《坛经》说:“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19
“自性自悟自度”
自身的迷来,自身的悟来度。
要知道一切痴迷到在自身,所以要下工夫也要在自身上下。
般若自性离一切相,不着法相。
所以不用顿渐来理解般若智慧大法。
要是执于顿或渐,或顿渐结合。这些都是执于法相。
所以说讨论是先顿后渐,还是先渐后顿的修法都是没意义的。
(完)
注:暂时不把所引用的《坛经》经文贴出。
般若专题有三篇,不再合起来贴出。如要看完整版本。
请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名文章(附引用经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