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n-lon(雨%风飘飘)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44:52), 站内信件
|
晋江
腊月十六“尾牙”,用蚵仔煎祭过灶王爷,年兜就临近了。故乡的年节像一个大磁场吸引着出门在外的人,连那些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一拨拨乘着飞机,搭着轮船回来了。而那一搭搭卖春联的摊子,更为年节点染上喜庆的色彩。
晋江的年俗,更多是由妇女的一双巧手来操持的。趁着天高气爽的日子,她们早已把一家里里外外,连同墙旮旯的灰尘打扫干净,完成年终的“除尘”了。接着,她们又要备办一件大事———炊。用面粉、糖、熟番薯糅合发酵的“发”,因这个“发”字吉利,从来是晋江侨乡祭祖敬神必备的食品。过年炊发还有讲究:头一个要做得特别大,放在蒸笼顶格蒸,这是大年初一敬“天公”用的“天公糕”。这个“天公糕”若发得高高,上面绽裂开来,那就是蒸得成功,是新年一年顺遂的好兆头。除了炊发,还有米、薯粉、麸头许多花样,薄薄的皮,厚厚的馅,让你在品尝食品的同时体验主妇的好手艺。
到了廿三,是“送神”的日子,相传这一天诸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直到正月初四才回来,为了让诸神上天多说好话,各家都备办果合上供,还要烧一张“神马纸”,好让神仙乘坐着上天。按理说,诸神上天了,庙里该冷静些,可是相信“多烧香多保庇”的妇人们还是挎着装满筵碗的承篮大庙进小庙出,敬过神佛敬“地基主”、敬过往亡灵“好兄弟”。年兜日是祭祀祖宗的日子,家家备上丰盛的菜肴奉祭。有道是,没有先人哪有后人。日子过好了自是不能亏了祖先。
春联贴上了,初一清早用来敬“天公”的鸡鸭三牲也已准备好,该是做年夜饭的时候了。年夜饭照例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兆。乡村现在也时兴起吃火锅了,一家人围着火炉吃团圆饭,热热和和的。对海外归来的华侨来说,家乡的“传统菜”———炒米粉、芋圆、菜包、吃起来却更有滋味。无论吃不吃,大年夜还得煮些米饭,盛放着过夜。米饭上置放着芋、红枣、红柑、钱币,用来祈祝未来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财和丰收。
最高兴过年的是小孩子,因为他们可以从大人那里分得压岁钱,还可以尽兴地放鞭炮和烟花了。城镇中虽然禁放烟花爆竹,可是只要你肯走出家门,照样可以听到四周乡村热闹的爆竹轰鸣,看到满天的火树银花。
在乡下,大年夜还有一项传统节目———“跳火群”。门外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大人小孩一个个越过火头由外朝里跳。据说,跳过火堆,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气就全祓除了。妇女们是不参与“跳火群”的,她们喜欢闲适地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晚会节目,待到篝火将熄,才出去把余烬拨入火盆,端进屋里床下,以祈祝日子长远兴旺。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处爆竹声又响成一片,妇人们离开电视机,张罗起“敬天公”典礼。三牲、果合、清茶、金楮一样样摆满案桌。三炷清香燃起,人们要在这一年开端之际,凭借氤氲的信香,向冥冥上苍传达信息,表达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