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民俗风情〗>>【泉州风俗文化】>>[民俗风情]>>泉州各地年俗拾零:欢天喜地过大年(4) ZT

主题:泉州各地年俗拾零:欢天喜地过大年(4) ZT
发信人: lon-lon(雨%风飘飘)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44:52), 站内信件
南安 

  元宵佳节,英都的游灯赏灯活动别具一格,其中“拔灯”和“迎郡主”名闻遐迩,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民俗内涵。 

  英都元宵佳节的“拔灯”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宋元时期,以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昭惠庙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拜祀海神盛极一时。泉州各沿海港口、内河驿渡码头纷纷建海神庙,英都昭惠庙便是其中之一。英溪水九曲十八弯,船工用驳船航运,把英都的粮食、丝绸、薪炭、茶叶、笋干等运到泉州。为祈求航运顺利,船工都到英都码头拜祀。通常逆水行舟需拉纤,俗称“拔船”。英都昭惠庙每年元宵灯节活动,乡人把逆水行舟拉纤和喜庆迎灯活动结合起来,产生了“拔灯”民俗游乐活动。 

  “拔灯”的组织者,事先备好特制的数条粗大的长缆大麻绳,各家各户带来各式灯笼,每盏灯笼间隔二尺左右,挂在大绳上,每条可悬挂数十盏甚至一百多盏,称为“一阵”。数条连成数阵,选择一名体形剽悍的男子为首,前头打起两把大火把,并排行进为主导。后面数十人紧扶灯绳呼喊着快步紧跟,生动地再现当年英溪船工拉纤时逆水行舟奋力拼搏的壮观场面。 

  通常有十多“阵”,多者二十“阵”左右,各“阵”之间,“大鼓吹”、“花鼓唱”、“车鼓舞”、“南音弦管”、化装戏艺掺杂其间,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鞭炮、火花、烟火持续不断,又把欢乐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拔灯”队伍从英墟街昭惠庙出发,经后店、鞍后巷、沿荣山北侧依山势逐步登高。灯阵行至山脊之间,前导的两把耀眼的火把,时而高举,时而落下,后面灯笼顺着山势绕成一圈圈灯笼阵,倒映在五世祠堂东轩、西轩门口的两个大池里,水天相映,灯火闪动,五彩缤纷,灿烂非凡。 

  每年元宵佳节,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连续三个夜晚,英都特别热闹。村街上人来人往,观灯游赏,小孩举着公鸡灯、凤鼓灯追逐奔跑。忽然,谁喊了一声:“郡主来了!”“郡主来了!”顿时,欢腾的灯街停止了喧哗,男女老少探头张望着。只见从霞美村抬来一顶花轿进入英墟街,沿途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不断。尾随在花轿后面的是舞龙长阵。 

  原来,清初开国功臣洪承畴之孙洪奕沔被满族王爷招为女婿,称为郡马。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但郡马、郡主都住在京都,家乡宗亲想一睹郡主的风采,不时发贴邀请郡主回家乡。郡马便请京都巧匠雕一尊郡主塑像,千里迢迢从京城送来英都。瞧,郡主头戴凤冠,插满玉簪,身穿粉红衣裙,是那样文静端庄,如花似玉,犹如天仙下凡一般。郡主的塑像由洪奕沔宗亲保存,每当元宵佳节,便用花轿抬“郡主”出来观赏花灯,也让家乡人一睹郡主的风采。花轿前南音清唱,花轿后龙队狮队,争相起舞,英都元宵之夜闹个通宵才散。 

  这是清代英都元宵佳节动人的一幕。200多年过去了,每当元宵佳节,英都人依然举行迎郡主的游灯盛会,以志英都人对郡主的敬奉和欢度元宵之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