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k-xu(甲亢)
整理人: winterbow(2003-01-31 23:14:42), 站内信件
|
爱情, 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人们自身的感情, 或多或少与作品中的爱情故事相合而产生共鸣, 并且人类从来都是喜欢梦想的, 都期望着从别的爱情故事中寻找纯洁美好和诗情画意(其根源大概是现实的不如意吧), 所以,文学作品的爱情故事大多是美好的, 惟其在破灭中落幕, 才分外令人扼腕和震撼, 当然, 也更能深刻揭示主题啦.
但爱情,无论书中或现实,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主体的双方,因置身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它的进程结局,无法超离社会的影响,所以不同时代的爱情结果,都无不带有时代的侧影.
红楼中的爱情悲剧,当然也不是独立地存在的,我 们同样必须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才可以此剖析这些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红楼, 哦, 不仅红楼,整个封建时代的爱情悲剧,就源于个人意志的被剥夺,而服从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这些意志是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头脑里,见诸日常言行, 在红楼的每章每节,我们都可以看见这些或隐或现的印痕,形成一张笼天罩地严严实实的巨网, 你只能被其束缚着生活呼吸, 顺应了它, 你的个人的外在境遇, 似乎就能够有了"光明" 的前景, 而不至于鱼死而网不破, 但, 同样你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薛宝钗就是一个能顺应时代的人物,但是,她的毁灭程度,在红楼的毁灭排行榜,是可以进三甲的.
宝钗, 在那个时代, 可以树为表彰的模范, 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点她无论如何也不具备了, 但她也在深刻地认识和反省着, 而其他方面,她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可悲也在这,除了大观园结诗社她还可表露自己的真性真情, 别的时候, 她几乎都丧失了自我. 从四十二回里, 她劝戒黛玉勿读西厢记等杂书的洋洋洒洒的大段话, 足以说明了她的改造过程和改造的彻底.
宝玉在她心中, 的确是有着一定的位置的, 她屡屡劝解宝玉的话语, 虽透着世故和庸俗,却也含着真切. 但她的真切中, 又包含了太多的杂念了.
她把自己的生活走向完全交到了别人的手里(也不由得她不交),而且,主动地去顺应着.如果安排她嫁作他人妇,她也一样会应从的.而贾府的统治阶层因着她的"成熟"而赏识她,决定了她作为家族继承人的妻室,并且,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把戏.
按说,她与黛玉好歹也有点姐妹的情谊, 宝黛的感情她也是清楚的, 面对他人如此播弄她们的感情和婚姻, 且拜堂之时, 宝玉痴痴呆呆的只是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 此时的宝钗, 就算木头人也会作痛, 她的未发一语, 固然表明着她的顺从, 又何尝不是痛楚的表示? 身为读者的我们,也禁不住为她难过.
但是,象这样神经坚韧的人,是毋须我们多挂念的. 她很快就恢复了过来,以对人性的洞察, 使用了休克疗法,让宝玉面对了现实, 当然, 这必须借助了宝玉对"宝姐姐"的敬重以及对贾母王夫人的亲情.
宝钗的再一次痛楚,是宝玉赴考场前如痴如狂的"疯话". 世情通明的她,对宝玉又是那么了解,对要发生的事,大约心中也有点底了. 宝玉自林妹妹去后,便如同空壳一般地活着,在与不在,区别已经不大了.
以宝钗的性情,这活寡一定比李纨的死寡守的更出色. 贾家下一代的中兴(书中已渐露端倪),手腕杰出的宝钗, 当是其中最重要的掌舵人之一.
宝钗,是一个人性扭曲毁灭得比较完全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时代弄潮儿. 她的改造,是一个最具典型的标本,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专为她花这么大的篇幅, 从这个角度来看, 她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从不缺乏人们带着种种复杂心情的怜悯,她的可悲程度, 是甚于宝黛的.
上面的评语,几乎可以用于凤姐身上, 但她比宝钗走得更远,且贤淑不足,文才不够, 张牙舞爪一面显得较多,又负了几件血债, 所以读者的怜悯就少多了. 她最大限度地顺应和利用了周围的一切, 是贾府的操纵者和执行者之一, 如果不是覆巢下无完卵,她大概可以一直笑到最后的. 如此从浪峰跌至谷底,以至于还丢了命, 曹公用这样极至的对比,是为了凸显贾府的衰败,增强震撼效果, 却与我要说的主题关系不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