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n-lon(雨%风飘飘)
整理人: qiusz(2003-01-26 09:56:26), 站内信件
|
泉州夜晚的百源清池畔,到处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南音摊子,闽南人唱得不亦乐乎。铜佛寺的牌坊旁、古榕树下,还有池中的亭榭,南音随意漫溢。大街小巷,即使细雨濛濛,泉州人也不忘唱上几句。
南音是闽南人每天离不了的家常饭,不需富丽堂皇的殿堂作场所,在小楼幽院、红砖瓦屋或在田间地头、瓜棚豆架下都可以唱起来。
最使人感动的是这样一种演唱:劳动归来,洗一洗手,擦一擦汗就招呼开来:“来吧,哼上几段!”于是赤脚赤膊的种田人便围拢来了。把摊子摆到屋外的草埔上去,在那里宽敞、舒心,山风片片融入,鸟鸣声声飘洒,爱好者闻声赶来,片刻已是密匝匝的一片。
这样热闹的民俗民风已流传千年。据《乐府杂录》记述,在唐代泉州就有登楼赛乐的风俗。每年元宵节,泉州的街巷到处可见临时搭起用以演唱的“草台”,挂宫灯、撑彩伞、张画屏、列古玩。草台正中悬挂着“御前清曲”的锦绣横幅,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庄重。草台上,几位农家南音好手正在演奏《八骏马》:周穆王“乘之以周行天下”的骏马在眼前开道、闲游、展足、骄奔、掣电、嘶风、脱辔、归山……活灵活现;聆听《梅花操》,眼前能映现梅花酿雪争春、临风妍笑、点水流香、联珠破萼、万花绽放的景象。
泉州市政府曾举办过多次元宵节国际南音大会唱,东南亚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的南音弦友不辞辛劳,万里跋涉前来参加。此等景象,赵朴初曾赋诗赞曰:“管弦和雅听南音,唐宋渊源大可寻,不意友声来海外,喜逢佳节又逢亲。”
演唱者大都是少妇少女,她们的嗓音甜美轻软、珠圆玉润,迷人的流盼把曲中三味传达给每一个听众。南音动人之处还在于南音迷也跟着演员哼,有的还比划着,脚点地打着节拍。
有人把南音比喻成一条溪,它不是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而是平易、亲切、可人。弹奏者缓缓地叙说着些许遭遇和家常,情调是忧伤的。南音的琵琶不是北方琵琶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繁复快节奏。弹奏者拥着琵琶,手指在弦上轻弹,流淌出一缕缕晨辉或是月光,迸溅出淡淡笑声或是叹息。
闽南侨乡,到处可见白石红砖的小石楼,南音会随时从那些小石楼里飘出。梳着盘戴鲜花发髻的番客婶在楼上的回廊里弹琵琶,皓月将她们的身影映射在红砖的楼板上。月夜里弹琵琶,早已成为她们的习惯,朝着海外亲人居住地的方向,深情地弹着。
不久前,泉州有一个片区要拆迁。离别祖籍地,离别老屋,许多人难免忧伤,大家在忧伤中东奔西走忙搬家。可有位老人老是抱着琵琶在家门口弹他的《孤栖闷》,好像这拆迁与他毫不相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