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aobenzhu1()
整理人: winterbow(2003-01-31 23:13:15), 站内信件
|
说到茶,大约要从诗经的"谁谓茶苦,其甘如饴"开始,到唐为鼎盛,有陆鸿渐的<<茶经>>传于后世,实难备述.
在红楼中茶之作用大约分为两种:
一是吃茶.迎接客人要用茶 第三回黛玉才入荣府之内"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饮宴招待离不开茶,第七回"一时摆上茶果, 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坐去, 省得闹你们."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口渴更是要喝 五十一回"宝玉要吃茶,麝月忙起来"不过是最普通的家常举动,与咱们今天茶的功效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这茶果之讲究在以是被人们渐渐淡漠了.所谓"茶果"之"果"与我们平日果子之定义还有一点出入,除了水果还包括干果,糖果,以及各种小点.现在我们天津还叫油条做"果子",老北京卖零食的小店名曰"果子局",日本老式的点心铺亦称"果子屋".宝玉过生日"预备四十碟果子",也就是果盘之类,不过是用来下酒而非饮茶罢了.
二是品茶.这一品就是很有几分艺术氛围在其中,而不单是个喝了.代表回目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而今人们写红楼之茶差不多都要从妙玉的论茶开始,那句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更是红楼妙语.这虽是妙玉打趣的顽话,但也不失为当时饮茶之实景.这种艺术的饮茶方式自唐以来经宋元明至清朝未期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众所周知日本茶道就是从传程自我国,如今我们却在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也就闽南的功夫茶还遗留了点艺术式的感觉.
品茶要讲四样东西:即水、茶、器、火.红楼写妙玉煮茶:"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又见她驳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现在我们看到这里时常会叹其专业,甚至觉得着实有点夸张,都泡了茶的水也能尝出哪里来的吗?!其实茶乡的人有这么一句行话:"好茶不如好水"与真正的茶道专家比起来曹公也算是半个外行了.论茶只说"老君眉""六安茶";论水只有"隔年蠲的雨水""梅花上的雪".自然写小说不是写茶谱,但也不难看出博闻广览的曹雪芹在论茶一道上果然算不得地道.毕竟他长居京城受到生活范围限制,与江南茶乡的文人雅士不可同日而语.明朝李日华著<<紫桃轩杂缀>>论茶者有十余款,提到的茶除虎丘、龙景之外,有天目、即天目山,石懒、即漂阳濑渚。虎丘茶配惠泉水,龙景茶配虎跑水,直到今天还是泡茶用水之典范.当然更有细说品水的著作,与李懒竹同朝的张岱其<<陶庵梦忆>>中记有"闵老子茶",云:
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儿,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余问:“水何水?” 曰:“惠泉。”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因为本人文言水平有限不敢妄译,只得全文引述.>
这张岱品茶评水的功底真到了出神入画的神奇境地,比之栊翠庵的妙玉实是高出数畴,如果能让他来写这段那又不知如何一种精彩了.
酒是陈的醇,茶却是越新越香,红楼中不少地方都写到新茶.第五十五回媳妇讨好平儿,"一个又捧了一碗精致新茶出来."第六十二回"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这北京城处在燕赵之地,又不出茶叶,这新茶又是哪里来的呢?不必疑问,自有人及时送来.天下的好东西都要进贡给皇帝,而且定是及时地送达,皇亲贵胄自然也受到赏赐.杭世骏<<颂茶诗>>注云:"杭人竟于谷雨前采撷,递送京师,名'马上鲜'."别据<<日下旧闻>>引明人陆启宏<<北京岁华记>>云:"上巳日……播瓜菜种于地;后三日,新茶马上至,至之日,官价五十金,外价三、二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想见当年北京吃新茶的情况,原是从前明就有的.当然,这是极少数人的享受,不要说数十金一斤,哪怕二、三金一斤,在当时也是弥足珍贵,只有贾府这个层次才够得上吃新茶的资格.至于普通人,则不懂更讲究不起这一套,能吃吃"茉莉双熏"香片茶也就不错了,正象<<天咫偶闻>>所说,"京城士大夫无知茶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