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mildseven(了了)
整理人: lovemildseven(2003-01-22 01:57:49), 站内信件
|
在古代,有不少人已经认识到酒的危害,并且主动进行戒酒,或者主动少饮酒,以此保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不误大事。
夏禹疏仪狄。《战国策·魏策二》中有段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禹喝了仪狄所造的酒,甘美异常,意识到饮酒可丧志误事,并断言此后必然有因酒而亡国的,从此疏远仪狄,不近酒醴。大禹是古代第一个倡导戒酒的君王。
管仲弃酒。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主张戒酒。一次,齐桓公设宴与百官共饮。相国管仲姗姗来迟,齐桓公说:“迟到者罚酒一经程!”不料管仲接过酒只喝去半,转身将余酒泼到地上,齐桓公见状大为不悦,问其原因,管仲从容地回答说:“我听说酒喝进肚里,脑子就会反应不灵敏,造成思维混乱,舌头会失去控制,胡言乱语,酒后失言会惹祸上身,因此,我宁肯弃酒保命,而决不滥饮丧身。”桓公听后才算作罢。
陶侃《亡亲见约》。据《晋书·陶侃传》载,陶侃与人一起喝酒,从不过量,饮兴正酣之时也能适可而止。同他一起喝酒的殷浩等人,对他的这种举止颇为好奇,并劝他多饮几杯,陶侃神色凄然地告诉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饮酒不节,并因酗酒而犯下过失,曾地父母发下誓约,每当喝酒的时候就会想起亡亲之遗训,以之为戒,再不敢贪杯。
嵇康是以嗜酒而闻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虽然好喝酒,但是也意识到酒对人身体健康不利,在其《代秋胡歌诗·其四》诗中称酒是“役神”之物,与女色一样害人,起着“令人枯”的作用,“纵体淫恣,莫不早徂”。大谈饮酒之弊端,认为“醪醴腐人之肠胃”者,在“竹林七贤”中唯嵇康一人,看来,他爱酒远不如爱琴。“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正是他这种心态的表露。
唐代诗人陆龟蒙也曾是一位“高阳酒徒”,因为饮酒过度而致病,十分后悔,作了一篇《中酒赋》说:“书编百氏,病载千名。将有滨于九死,谅敌无于余酲……”他决心戒酒,自告奋勇地说:“有或卓擒伶之伍,我愿先登;有殛狄放杜之君,臣能执御。聿当拔酒树,平曲封,培仲枝,碎尧钟。”最后又说:“酃水之清,中山之碧,必能醺骨酡颜,潜销暗释。况前覆乃后车之警,独行为众人之僻。不然,吾将受教于圣贤,敢忘欢伯。”对酒大加挞伐,以嗜饮者举酒害论酒祸说戒酒,当属经验之谈。据说后来陆龟蒙真的绝饮酒而惟嗜茶了。
以上这些人真可谓历代饮酒者中的明智之士,他们能饮能戒,尤其是能自戒,实是其他饮酒者之榜样,即使今人应效之仿之,以戒嗜酒之陋习。然而,仍有一部分人高呼着戒酒的口号,而手中仍不离酒杯,觥筹交错,呼来送往,饮酒不断,如此戒酒,恐妇孺也会嘲之。
陶渊明亦是一生酷爱酒,虽作有《止酒》一诗,句句曰止酒,然实难以止,诗中谈饮酒时充满激情,谈止酒,则唯理而已,似有言不由衷之意,表现了想戒酒又不能离开酒的矛盾心理:“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去,将止扶桑矣。”据现代人分析,像陶渊明、李白这样长期嗜酒的人,实际上已患有酒精依赖症,要戒酒实非易事,因此,陶渊明虽大谈止酒,只不过说说而已。
宋代杨万里也写有一首《止酒》诗,与陶渊明的《止酒》诗风格迥异。亥诗诙谐婉转地表白了他戒酒的失败:“止酒先立约,庶几守得坚。自约复自守,事亦未必然。约语未出口,意已惨不欢。平生死爱酒,爱酒仍弃官,忆昔少年日,与酒为忘年。醉则臣香草,落花为绣毡。觉来月已上,复饮落花前。衷肠不禁酒,此事今莫论。因酒屡作病,自索非关天。朝来复苦痛,饮药痛不痊。锐欲绝伯雅,已书绝交篇。如何酒未绝,告至愁已先。我与意为仇,意惨我不饮。何如且快意,伯雅再遣前。来日若再病,旋旋商量看。”酒虽然给人带来疾病和痛苦,但是若缺少了酒,则又生出无限愁思,使人更加痛苦,但是若缺少了酒,则又生出无限愁思,使人更加痛苦难耐 ,只好接着再喝,如若再生病,“旋旋商量看”,欲戒难舍的心情一露无余。
饮酒成癖的人,立即让其戒掉,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许多人虽然欲戒酒,却难付之以行,甚至屡戒屡饮。
晋代的庾衮好饮酒。他是一个大孝子,其父活着的时候经常叫他戒酒,他总是戒不掉。父亲死后,每当喝醉以后“辄自责曰:‘余废先父之诫,其何以训人’,乃于父墓前自杖三十。”据史载,庾衮门生很多,向以礼法自持,像庾衮这般笃行君子戒酒尚且这般困难,常人就更难了。
宋代大词 人辛弃疾归隐山林时,曾试图戒酒作一首《沁园春》词勉励自己,以风趣诙谐的语气反复陈述戒酒的道理,谓酒“少恩”,喝酒过量再加上歌舞作媒介,对人的危害无异于鸩毒。又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此决定与酒绝交。但有一天,其友携酒入山拜访,辛弃疾不得已,只得又破戒一醉,并用前调写了一首《破戒醉》自嘲:“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宋人梅尧臣也曾写过一首关于劝戒酒的诗《樊推官劝余止酒》,说樊推官曾历陈酒弊劝他戒酒,经过思想斗争,接受了这一善意的建议,但是不久汝州王待制(典守文物之官)写了一首长诗讲论饮酒如何有利健康,劝梅尧臣复饮,梅尧臣对此并没有表示出多大热情,作诗《汝州王待制以长篇劝予复饮,因谢之》,只是采取折中的办法礼貌地答应他“少饮”,这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戒酒虽说困难,但也不乏一戒而终身不饮的,像上文我们提到的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绝酒而嗜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看来只要有毅力,戒酒并不是世事中最难的。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随便翻翻就能找出不少戒酒成功者。
晋庚阐,开始好饮酒,后来觉得饮酒有“穷智”、“害性”、“任欲”、“丧真”等害处,于是“椎金缸,碎玉碗,破觥,捐觚瓒,遗举白,废引满,使巷无行,家无停壶,部樽折杓,沈炭乐销炉“,以示断酒的决心。在其《断酒戒》诗中突出了“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主题宣传戒酒。据文献记载,庚阐“不栉沐,不婚宦,绝酒肉垂廿年”。
宋代诗人杨泽民因饮酒成疾,从此终不身饮。他的《渔家傲·戒酒》词中说:“未把金杯心已侧,少年病酒还成积。一昨宦游来水国,心知得,陶陶大醉何人识。日近偶然频燕客,尊前巾帽时欹仄,致得沈疴盟枕席。吾方适,从今更不尝涓滴。”
清人郎延极《胜饮编·卷十三》引《清异录》说,有一个叫刘乙的闽士,吃醉了酒与别人为了一个妓女争风吃醋,酒醒之后十分后悔,于是收集书籍中凡饮酒致祸的事例,以处警,称为《百悔经》,从此以后,滴酒不沾唇,终身与酒绝缘。这真可谓因祸得福,如此祸事能换来终身戒酒也是值得的。
戒酒不易,无诚意者戒酒就更难了。
冯梦龙《古今谭概·怪诞篇》有一个笑话,“南京陈公镐善酒,督学山东时,父虑其废事,寄书戒之,乃出俸金,命工制一大碗,可容二升许,镌八字于碗内云:‘父命戒酒,止饮三杯,’士林传笑”。这个陈公镐打着遵父命戒酒幌子,名为戒酒,实刚喝得更凶了。
----
网易广州社区【品酒论道】版主——了了
网易北京社区【剪剪风】版主——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