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cdy1230(伊洋)>>维扬逸梦>>维扬逸梦(七)

主题:维扬逸梦(七)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winterbow(2003-01-27 20:54:32), 站内信件
    无论去哪个城市,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老街,古城。窄窄的,小小 
的许多甚至还是石板铺成的街道。街道的两边上低矮,挤的密密麻麻的房 
屋和连续不断的店铺。 
    许多的小店,只有两个柜台,许多的小吃店只有一,两个饭桌。或者 
是一个火炉,加工着古老的特色的食品。 
    什么鱼汤面,肉丝面和我许多叫不出来的,也忘记了叫什么的面汤。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鱼汤面了,鱼汤是乳白色的,我不敢去享受它,要了一 
碗,尝了一口就偷偷的溜走了,鱼汤面的味道我不敢去苟同,我从来也没 
有见到过乳白色的鱼汤。但我喜欢去看,欣赏各式各样的小吃。 
    一种特别小的笼屉落在一起熏蒸着,打开之后,里面是小小的粘糕。 
两个粘糕落在一起,中间夹上据说是芝麻面,花生,核桃面。还有些粘糕 
是四方型的,有些是橄榄型状的。还有更小的,据说是用来烧汤的。有些 
人把粘面和成圆团,在手中摇晃着,居然摇晃成一个薄饼来,然后在锅里 
用油煎好。 
    在肯德基,麦当劳,生猛海鲜等巨大招牌下面,古老的民间小吃依然 
保持着它朴实的风貌顽强的流传下来。 
    店铺里的收音机里,播放着当地方言的戏剧。我分不清楚是昆曲还是 
淮剧。也听不明白在唱些什么来。只能感觉到那浓郁的江淮的韵味。我看 
过一场淮剧传统剧目《王华买爹》,说不出什么感觉来。我更喜欢评弹。 
它带着纯味的江苏韵味,细听起来,是懂非懂。但我喜欢它曲调悠扬,委 
婉。评弹词的雅致,细腻和韵律。我可以感受到它和许许多多的中国地方 
戏曲为中国诗词的辉煌提供了厚重的,深邃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 
    在扬州人的方言很难让北方人听懂,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政府是否在 
南方推广普通话。我想在当时荣,宁国府里的人们一定不是使用普通话。 
现在,尽管在大街上,工交汽车上,学校里,商场里都贴着提醒人们去注 
意的“请说普通话”的标语,但是好象人们视而不见的依然用地方方言交 
谈。 
    看着身边的人们在叽里呱啦的交谈着。我能听明白的就是“恩呐”, 
它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是的”“对”。我感觉在他们的对话中使用最多的 
就是“恩呐”。好象广东人使用的“嗨呀”。 
    还有一个有趣的就是“把”字的使用; 
    比如,我问司机去一个地方,司机不想去时,就说:“不把去”。在 
这里,“把”字好象是介词的“不可以”; 
    如果,你问林黛玉:“这是谁给你的东西?”,她就会告诉你:“宝 
玉把”,这里“把”字就成了动词的“给”。 
   《红楼梦》中说黛玉把“敏”字发音成“密”字了。 
    “敏”字是鼻音,而“密”字是舌尖音。林妹妹把鼻音偷掉了,就成 
了“密”了; 
    在扬州方言中“二”发音为“奥”。书中说把“二”字的音发成“爱” 
了。看来,林妹妹发不好后舌的爆音,发成擦音是因为嘴小的缘故。 
    许多的小姑娘说起话来,轻柔,快捷,象是在唱歌。当年的林妹妹一 
定也是这样的“歌唱”。 
     
    维扬的水土,维扬的文化造就了林妹妹。林妹妹造就了红楼的故事, 
造就了让后人可歌可泣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为造就中国文学史上 
的巨著提供了重重的一笔。 
 
 
 全文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