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大师十一 论著名篇(从俞平伯到张爱玲等人)>>周汝昌的著作>>周汝昌——还“红学”以学(一点展望)

主题:周汝昌——还“红学”以学(一点展望)
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dl(2000-10-08 23:38:59), 站内信件
(九)一点展望

红学的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取决于学术的质与量的提高,而这种质量的提高又取
决于人才的培育与选拔扶持。培育后期人才,须依靠全国高教、社科各校各所共
同广泛的努力和关怀,而不是只靠一个机构、组织、团体的事。须谨防某种形态
的垄断与把持,否则将不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亦即难有独立思考研求的
新人出现。若能群策群力,兢兢业业,经营缔造,庶几可望还“红学”以实(学
),而不只成为虚名,不致沦为非学术的某些名场利域的附属工具。
从海外情况看,上文已叙及的余英时提出“红学革命”,似乎经历了这么多年也
未见实际成效足以开创一个新的红学境界,海内目下纷纭争论的“墓石”真假、
祖籍何在、版本先后……等等,这种一度被批为“繁琐考证”的话题,表明“红
学”不但并为“革命”,反而是在劳碌上向后退步,环顾一下,似乎还得推浦安
迪教授(prof. Andrew H. Plaks),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系任教,精研中
国明清小说,著有《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与红学专著,依我所见,他是一位难逢
的扎实而正派的学者,功力深厚,也对中国文化下工夫研求理解,深造有得,又
能从叙事美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分析等角度提出值得重视的创见。我总以为
,无论海外海内,多一些这样埋头治学、不务奔竞的真学者,那么“红学界”的
情况方能逐步地好转起来。
以上种种,归结到一句话:“红学”需要的是“学,而不是别的。只有“学”才
能引导“红学”前进,开辟一个新的阶段与局次,真正问题是要回到学术上来。

近百年来的“红学”底基的学术质素本不十分饱满充足,已如本文粗析;所以在
鉴往知来的关节上,只有一条正路,即——
还“红学”以学。
这学,应是中华文化之学,而不指文学常论,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大
文化的代表著作之一,其范围层次远远超越了文学的区域。
这学,应是科学学术的研究,而不指一般的文史基本知识的考据。
这学,也必然会引发理解认识的“冲突”——思想的,学力的,文化素养的,审
美层次的以及人生阅历的种种冲突。

(摘自《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原文约20000字。)


(完)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5.218.1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