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2000-10-05 01:41:58), 站内信件
|
㈢“新红学”的“科学性”
胡适先生把自己的红学考证的特色标榜为“科学的方法”,这个标榜后来也曾成 为批判对象的重点之一。胡氏的方法到底科学与否?会有争论,何况“科学”本 身也不过是个相对概念与方法,实际上它原本就在不断发展革新,也永无休止之 境(换言之,所谓科学只指明在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对客观事物的研索理解的最大 程度,并非绝对的止境);但相对于“索隐派”的“方法”而言,我以为称之为 “科学的”,那是合理服人的。我们论事不要忘记历史眼光与实事求是态度。
两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一个鲁迅——他不但是位大作家,更是位大学者,他是 中国创著本国小说史的第一人,而其论《红楼梦》诸般揣测之说时,独许胡氏“ 自传说”而不宗蔡氏之索隐论;再一例就是毛泽东,他与鲁迅的见解一致(至少 大体一致或基本一致)。此二人皆为中国近百年来所生之上智伟人,他们为什么 舍蔡而取胡?这就必然涉及到了“科学方法”的问题了。
比方说,索隐派为了证成其“反满”说,便把小说著作权给了“明遗民”。这科 学吗?是之与否,又如何判决?及胡氏从作者家世生平和书之版本入手,搜集可 靠文献资料,加以考订,证明了作者是曹雪芹,所著传世只有80回本,后40回本 为高鹗、程伟元等人伪续,冒称“全璧”;又考知曹雪芹名霑,祖父寅,江宁织 造世家,曾历荣华,雪芹本人应为*子,年寿以“四十年华”为基数,而卒于“ 壬午除夕”,即乾隆二十七年(1763)。他又收得了一部乾隆甲戌年(1754)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并且也论及了另一部脂评抄本“庚辰四阅定本”。这么 一来,我们一个普通人也就不难推断:庚辰是乾隆二十五年,上面有一条小“附 记”说是:“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再看敦 诚在次年丁丑寄怀雪芹诗中也正是说:“……残杯冷灸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这就完全明确:雪芹直到乾隆丁丑二十二年(1757),还在经营写作之中。 那么,清朝正式“定鼎”北京事在1664年,从1664年到1757年,已经93年,而那 “明遗民”既能知亡国之痛而发愤著书,那他应生于明亡之前至少一二十年才行 。如此,他必须至少是个寿逾一百三十岁而尚未停笔的“作家”才对。只这一点 ,就使索隐派失去了基本理据,这一点点道理,今人视之,当然是很简单的了, 但在历史的当时,胡氏的考证方法与论据,就要算是科学的,而不容缠夹诡辩。
做学问应该服善——这善,就是历史时代当时阶段所能达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
以上做出肯定,然后才可以再问:这样说来,胡氏红学就都令人满意了吗?回答 不能是一句简单的话,要分几个层次方能评议稍公。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3.67.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