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大师十一 论著名篇(从俞平伯到张爱玲等人)>>俞平伯的著作>>俞平伯--红楼梦辨(二二)下卷十四、十五

主题:俞平伯--红楼梦辨(二二)下卷十四、十五
发信人: peng_xy()
整理人: (2000-03-17 09:09:47), 站内信件
(十四)《读红楼梦杂记》选粹(附录)
    我最初不知道有这一书。颉刚来信告我,并节录了数节很有趣味的文字,方
才引起我底注意。(十,七,二十信)这书作者底名姓,籍贯,也为颉刚所考定。
他说:
    “《读红楼梦杂记》是同治八年愿为明镜室主人在杭州刻的。这人只署别口
号,本不知道是谁。恰巧在友人处见到一本《愿为明镜室词》,是旌德江顺怡做
的,刻的时候与地方都是一样,可见这《杂记》是江顺怡所做无疑了。”
这真是奇巧之至!如他不在友人处见江词,何从知道这书作者底真姓名?我因他所
节录的颇有趣、很想自己买一本。果然,去年十月间被我在杭州买着了。 
    我所得的,共有六本书;中间以王雪香底《红楼梦》评赞为主体,有附刻四
种,最后的一种便是这《杂记》了。颌刚书只有一本,却是原刻;我底是光绪丙
子(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夏天在上海翻刻的,离原刻书时只有七年。以沪杭之
近,七年前后便重刻一次,可见这书在当时是颇盛行的。
    可惜的很,其余附刻的三种,都只是诗词赋,不与我们考证《红楼梦》相干
。只有江君底《杂记》,虽薄薄的八页书,却颇有些关系。现在把这书有精彩的
文字,选录下来,备读者底参阅。
    “《红楼梦》悟书也;其所遇之人皆阅历之人,其所叙之事皆阅历之事,其
所写之情与景皆阅历之情与景。正如白发宫人涕泣而谈天宝,不知者徒艳其纷华
靡丽,有心人视之皆‘缕缕血痕也;……缠缠徘侧于始,涕泣悲歌于后,至无可
奈何之时,安得不悟!”(一页)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已往所赖之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
,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半生潦倒,罪不可逭。此数语古往今
来人人蹈之,而悔不可追者,孰能作为文章,劝来世而赎前(衍上心下)乎?”(一
至二页)
    “或谓《红楼梦》为明珠相国作;宝玉对明珠而言,即容若也。窃案……苟
以宝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况《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
不类。盖《红楼梦》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如《金瓶梅》等
书,意在报仇泄愤也。数十年之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
人乎哉!所谓宝玉者,即顽石耳。”(六页)
江君竟敢断定《红楼梦》不是影射,指斥,只是明明白白,一部作者底自传。况
且,他丝毫不知雪芹底事实(全书没有题到作者是曹雪芹),竟敢下这样的大胆的
断语。在举世附会的“红学”盛行之时,他能独树一帜、开正当研究《红楼梦》
底先路。他屏去一切的传说,从本书上着眼,汇观其大义;虽寥寥的几页书,已
使我们十分敬佩了。千千万的人都是把《红楼梦》当消闲果子吃,他却以严肃的
态度来读他。他看不见有什么纷华靡丽,只是些缕缕的血痕。所以他自己所谓,
“读者未尝不解其中味也”,是言大而非夸的。
    以外还有两段批评文字:
    “真假二字,幻出甄贾二姓,已落痕迹;又必说一甄宝玉以形贾宝玉,一而
二,二而一,互相发明,人孰不解。比较处尤落小说家俗套。”(一页)
“《西游记》托名元人,而书中有明代官爵。今《红楼梦》书中有兰台寺大夫,
及九省统制节度使等官,又杂出本朝各官,殊嫌芜杂。”(二页)
此书叙甄家之事,原甚不可解;以我们看去,大可全删。江君所评,切极。但在
一方面说是人孰不解,他方面想,实在是人都不解。因为这实在是文章底赘疣,
毫无意思,且亦毫无风趣。至于他所谓,“比较处落俗套”;这实在骂的是高鹗
。在八十回中,写甄宝玉完全和贾宝玉一样,只可以说“一而二,二而一”,却
讲不到比较。真正的比较,在第一百十五回方见。江君既说俗套,想也不赞成高
氏底补笔了。至于官名芜杂,虽无关这书文学上底声价,却也是“白壁之瑕”。
惟作者自己说是荒唐言,或者故意作如此写,以掩其为清代之事,也未可知。(兰
台寺大夫见于第二回,九省统制见于第四回,节度使最初见于第十五回。清朝官
名屡见。)
    他虽不知有高鹗补书事,但却也不满意于他底喜写举业科名。所以说:
    “贾兰之才,正以见宝玉之不才。在作者原以半生自误,不能为贾兰而为宝
玉,愿天下后世之人皆勿为宝玉而为贾兰。然而吾读《红楼》,仍欲为宝玉而不
为贾兰,吾之甘为不才也。……”(三页)
他既不羡慕贾兰之为人,当然也不以宝玉中举为必要的。他如知道后四十回是高
氏补的,在这点上,也必定要加攻击,和现在我们底态度一样了。
    他评袭人改嫁蒋玉函事,也公允得很,要比评注戚本人底一味颂扬,漂亮得
多了。他说:
    “惟袭人可恨,然亦天下常有之事。”(七页)
    这书还有一节,可以备轶闻的。
“又有满洲巨公谓《红楼梦》为毁谤旗人之书,亟欲焚其版。余不觉哑然失笑。
……《红楼》所记,皆闺房儿女之语,所谓甚于画眉者。何所谓毁?何所谓谤?”
(六页)
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红楼梦》底风格是哀思的(缠绵悱恻于始,涕
泣悲歌于后),而非愤怒的(何所谓毁?何所谓谤?),正和我底批评相同。在现在的
时候,这类“毁谤旗人”的解释还依然流行着;江君如及见,岂不要“冠缨索绝
”,想不仅是“哑然”而已。
    我因为这是部无名的著作,且篇幅极短,不足当人底注意,所以把书中底精
粹转录下来,作为附录之一。
    二二,五,十六,夜。
    (十五)唐六如与林黛玉(附录)
    读者看了这个标题,想没有一个不要笑的,以为我大约是在那边大发精神病
了。现在姑且让我慢慢的将这大谎圆上,读者且勿先去笑着。
    《红楼梦》中底十二钗,黛玉为首,而她底葬花一事,描写得尤为出力,为
全书之精彩。这是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的。但他们却以为这是
雪芹底创造的想象,或者是实有的经历,而不知道是有所本的。虽然,实际上确
有其人,其事,也尽可能;但葬花一事,无论如何,系受古人底暗示而来,不是
“空中楼阁”,“平地楼台”。
    我们先看葬花这件事,是否古人曾经有的?我们且看: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
浮白其下,弥朝挟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抨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
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二)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
化了,岂不干净。”(《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只听那边有呜咽之声,一面数
落着,哭得好不伤心。”(第二十七回)
读者逐字句参较一下,便可恍然了。未有林黛玉底葬花,先有唐六如底葬花;且
其神情亦复相同。唐六如大叫痛哭,林黛玉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心。唐六如
以锦囊盛花;林黛玉便有纱囊,绢袋。唐六如葬花于药栏东畔;林黛玉说:“那
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依蔡孑民底三法之一(轶事可征);那么,何必朱竹
坨,唐六如岂不可以做黛玉底前身?
    但我们既不敢如此傅会,武断,又不能把这两事,解作偶合的情况;便不得
不作下列的两种假定。(1)黛主底葬花,系受唐六如底暗示。(2)雪芹写黛玉葬花
事,系受唐六如底暗示。依全书底态度看,似乎第一假定较近真一点。黛玉是无
书不读的人,尽有受唐六如影响底可能性。
    而且,还有一证,可以助我们去相信这个假设。黛玉底诗,深受唐六如底影
响,这是一比较就可见的。《外集》所谓落花诗,是二十首的七律,与黛玉底葬
花诗无关。但《六如集》中另有两首,却为葬花诗所脱胎。我们且节引下。并举
葬花诗对照。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
卷一,《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
巢亦倾!”(第二十七回)
    又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
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卷一
,《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第
二十七回)
后诗从前诗蜕化而来,明显如此,似决非偶合的事情了。且可以参证的还不止此
。唐六如住《桃花庵》,有“万树桃花月满天”的风物。林黛玉住的地方,虽没
有桃花;(第四十回)但葬的是桃花,(第二十七回)又做桃花诗,结桃花社。(第七
十回)我们试把六如底《桃花庵歌》,和黛玉底《桃花行》参较一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卷一,《桃花庵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第七十回,《桃花行》)
这虽没有十分的形貌相同,但丰神已逼肖了。又如六如说:“花前人是去年身,
今年人比去年老。”(卷一,《花下酌酒歌》)黛玉便说: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
人比桃花瘦。”(第七十回,《桃花行》)至于综观两人底七言歌行,风格极相似
,且都喜欢用连珠体。六如有《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六如集》,卷二
)句句有花有月。黛玉则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第四十五回)
我约略翻阅了一遍《六如集》,举了几个上列的事例;如细细参较起来,恐怕还
有些相似之处可以发见。只是一句两句,很微细的,也不必详举。总之,我们在
大体上着想,已可以知道《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
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二二,五,十三。

--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