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ve2000()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3 15:56:08), 站内信件
|
译者按:作者系大学三年级学生,他根据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rans .and
adapted by Chi-chen Wang (New York: Doubleday, 1989)而写成此文。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书中充满各种象征主义和暗讽,因 此关于该书主题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此小说主要是两个主要人物宝玉和黛玉的爱 情故事,有的人相信该书实质上是对清朝社会堕落的批评。虽然这些观点都有一 定道理,但我认为《红楼梦》呈现的却是佛道的生活观。
我觉得该书的第一回即阐述了其主题。在第一回,两个长生不老者(僧人和 道士)对那个渴望经历红尘凡世的石头说,世间荣华富贵,万般皆好,可惜一切 皆虚空幻境,昨富今贫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可谓人世无定。人间凡世的欢 乐都只不过是幻觉,其终究会破灭,这一主题在小说的人物身上得到充份体现。 小说里的许多重要人物最终都因曾是他们幸福之源但最后成为其痛苦根柢的恋世 情结(worldly attachments)而受折磨死去。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黛玉。黛玉对于宝玉的爱似乎给她带来过欢乐,小说中 有一情节,宝玉听谣传说黛玉将离京回金陵,宝玉突然大病,后来他又听说是玩 笑便不治而愈。后来紫娟将此事告诉黛玉,林妹妹为宝玉对她的锺情而彻夜难眠 。由此可见,宝玉是黛玉生活和幸福的中心。然而黛玉对宝玉之爱亦成为她痛苦 的恶源,当她偶尔听说宝玉将婚娶宝钗时肝肠碎裂,林黛玉终为此恶讯而悲惨断 命。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红尘凡世中
幸福的虚幻性,黛玉对和宝玉自由恋爱结婚的向往是她的痛苦根源,这有力地证 实了佛教的观点:人的痛苦与苦难是由于人的欲望(desires,attachments)所致 。
另一个例子是王熙凤。熙凤年轻而又有权势,而且她恐怕是整个荣国府中最 聪明的人。象许多我们现代时代里的雄心勃勃的大集团公司总裁,熙凤最开心的 事大概是行使权力,她喜欢当负责人并喜欢那种管人的感觉。可是作者曹雪芹又 一次向我们展视:熙凤这种最风光的生活也只不过是虚幻的快乐。随著时光的流 逝,她渐渐力不从心,身染病疾。当熙凤负责张罗老太太的葬礼时,作者写道: 熙凤已不再渴望揽事,因为她意识到她将遇到的困难,事有差错,人们便会瞒怨 她。昔日她喜爱的权力愈来愈成为她的负担。最后,熙凤劳累过度,一病不起。
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这个过去人人献媚巴结的人,卧床待死,只有平儿 一人陪伴。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熙凤对权势眷恋曾带给她快乐,但最终成为她痛苦 死亡的根源,因为她不能平心静气地面对她无力挥使权威的现实。按佛道观点, 泯灭权力欲望将是除去王熙凤苦恼的灵药。
《红楼梦》中不能超脱凡尘牵挂的最明显的人恐怕要数贾瑞了(第九回)。贾 瑞对熙凤的非份之想给他带来过幻想式的兴奋,但后来却变成他的灭顶之灾。贾 瑞两次被骗,幻想与熙凤午夜幽会,结果他两次都弄得空站在刺骨寒风中发抖, 又被熙凤差派的人羞辱,从此病入膏肓。道士给他一魔镜,本想给他治病,他却 看错镜面,镜中的熙凤使他一命呜呼。贾瑞爱的是幻觉,他终被幻觉吞矢。
在所有人物中,最后真正悟出尘寰中消长无定的是宝玉。宝玉也曾为儿女私 情所痴所累,黛玉最令他牵肠挂肚。黛玉惨死,噩耗传来,宝玉顿觉天崩地裂, 痛不欲生,林黛玉为情而死使宝玉万念俱灰,也使他看破红尘,交割情缘,遁入 空空世界,消失无踪。宝玉科举考试的成功只不过是进一步证明了他对人世功名 情缘的淡漠。宝玉意识到最初那僧人和空空道人的话语皆真谛,离合悲欢,兴衰 际遇,一切皆虚空,从这种意义上说,宝玉是《红楼梦》主题的代言人。
虽然我不否认有关《红楼梦》主题的爱情故事说和社会道德沉沦说的某些合 理性,但我认为此小说的中心思想应为:生活本身是痛苦的,人应该淡漠名利及 情感纠结。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悲惨经历,曹雪芹告诉我们人世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何必枉悲伤!
-- 世界上最遗憾的事是两个相切的圆,如果你知道为什么,那么,我就是世界上最遗憾的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1.8.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