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winterbow(2003-01-23 19:41:52), 站内信件
|
高速公路外,全然没有我已经看得很习惯的北方的一望无际的农田,
高大的农作物。眼前迅速划过的是被划分成七另八落的补丁般的田地,低
矮的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薄荷。薄荷糖的滋味我知道,但薄荷的果实
以及茎叶是什么模样,我从来没有仔细的看过。在这里,我生平第一次看
见了棉花,白色的棉桃,密密的散落在深秋的绿色田地里,象雪花又象是
冰雹。看见棉花才知道什么是“棉桃”,一株棉花上棉桃的数量,不象我
想象中的那样稠密,我真怀疑一亩地里可以产出多少斤棉花。以前,在书
本里知道棉花的产地是在华中。想不到华东也是棉花的产地。这里居然也
种植玉米,真是稀罕。
田野里静静的,很少看见劳作的农民。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人们好象
不是依靠田地里的产物来维持生活。
水塘,河边经常可以看到圈养着的成百上千的鸭,鹅。这在北方是很
少见到的。只有这丰富水源生长的食物,给鸭,鹅提供了可以大量的饲养,
生存的条件。难怪这里的市场里有很多的鸭血,盐锔鸭。
田里的水牛似乎比黄牛要肥壮一些,头上的角弯曲而巨大。比起北方
的黄牛来很有南方的特色。不同纬度线生活的物种很有意思。这里农家饲
养的狗很少,猪,羊的数量不多,它们的体积也不如北方的猪,羊肥大。
这里的桑树很多,据说江南的桑树更要多。但南方的桑蚕一般是家养的,
桑蚕的体积也小。据说桑蚕的质量比柞蚕要好,经济价值也高出许多。北
方其实也有巢丝业,辽宁东部的山区就有柞树蚕。它是放养的,体积比南
方的蚕要大一些。养蚕地区的人不但吃茧蛹,甚至连桑蚕也吃。
尽管我不是头一次观看苏中的农村景色了,但每次经过时,看到眼前
的一切都觉得很新鲜。
在这里,“村庄”的概念好象很是模糊。在北方,农村的村庄的农舍
密集的,紧紧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村庄”。村庄的周围是一望
无际的大片的田地,尤其在黑龙江,火车往往要跑上半天,才能看见几个
村庄。
这里的农舍,散落,延绵,连续不断。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你很难分清什么是行政区域的村庄,没有“田”,“庄”鲜明的反差,没
有北方农村的那种错落有序,鲜明的区别和节奏感。
对于北方村,屯,庄的形成我听到过的说法是由于水源的缘故,在东
北有一种说法是农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是因为其天高皇帝远,为了抵御强盗
和土匪。在东北有许多地区农户的家都有后门,是为了逃生用的。
江浙地区的村庄现象也许是人多地少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官家格外重
视所以管理规范有秩,百姓无须担心社会治安。因此才如此这般的分散居
住。
我总有个感觉:一个地区的人文的现象总是和经济,生活习俗,文化
甚至是人的性格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形成的。
中国的北方尤其是黑龙江,吉林两省,人少地多。不必顾及农作物的
亩产量,可耕种的地多,完全可以满足量的需求了;能种得上,能收得回
来就算不错了。农家养的猪,鸡每年有相当长的时间无须人去饲养。我在
黑龙江就见过农家养鸡达六,七十只之多。养狗也有十多条,甚至丢了也
不知道。
北方的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也造就了北方人的豪爽,粗犷,大器的文
化特点,甚至也是造成北方人性格特点的原因;
而江浙一带,人多地少。为了求得生存,势必要对土地精耕细作,向
深,精,细加工发展。甚至要进行桑,茶,织,绣,手工业,商业来开拓
收入。因此,这种劳作方式和风格决定了江浙人细腻,精深的文化,同时
也影响了江浙人的细腻,精明性格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