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0年 文集目录>>知秋一叶 红楼有梦>> 红楼随笔 (全集)>>红楼随笔——评甲戌本“凡例”

主题:红楼随笔——评甲戌本“凡例”
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21:11), 站内信件
在众多的《红楼梦》版本中,“甲戌本”(盖因胡适先生从“至脂砚斋甲戌抄阅


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所得,遂称之。科学地叫法应该是“脂残本”)是


一个比较特殊的本子。原先很多人认为它比“庚辰本”(脂京本)和“已卯本”


要早,但经考证,它比这两个本子要晚得多。之所以称为特殊是因为它有个“凡


例”,而且近前十回的脂批要多出它本很多。我现在只就“凡例”发表一些评论



一、凡例是书前关于本书体例的说明,也就是解释有关著作的编写格式和文章的


组织形式用的。大凡出现在工具书和需根据资料经过多次校对、编译的书籍前面


。我们看到“脂残本”的凡例却颇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笔墨极象一篇评论文


章,或者是回前式的总批。到底这样的评论文章或批语出自谁手?曹雪芹?脂砚


斋?曹棠村?还是别人?
二、乃细品当中语句,很有些自省的味道,又象一个出版商怕成为当朝文字狱的


牺牲品而提醒看官注意此书“不是怨时骂世之作”,即便有,也是不得已而写的


开脱之语。特别是最后的那首诗,更证明这不是曹公手笔。一来与脂砚关于“满


纸荒唐言”一诗所谓“此开卷第一首诗”的批语有冲突,二来据我所想,象他这


样的人,是不屑于在小说未与读者见面前便先行自卖自夸了。
三、我们看到“凡例”中说到了《红楼梦》成书的一些点滴经过。又是《风月宝


鉴》,又是《金陵十二钗》,又是《情僧录》等等,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我想任


何作家在创作中都有一个整理、锤炼和提升的过程。曹雪芹当初可能写过一本叫


做《风月宝鉴》的书,内容大概比较粗糙,旨在鞭策世人戒动风月之情,人物可


能也有“金陵十二钗”中的某些人,后来经过朋友(脂砚?敦氏兄弟?)或妻子


(香玉?兰蕙?芳卿?)之间的探讨和建议,再加上他们各自的部分经历,以及


曹雪芹的艺术再创造,形成了《红楼梦》一书的初貌。
四、对于“凡例”中那些所谓“锦衣纨绔之时”、“餍甘沃肥之日”、“背父兄


之德”等等奇怪之语应作何解呢?我认为这是脂砚斋揣摩曹雪芹创作本书的心态


的感想。换句话说,脂砚斋与曹雪芹的辛酸经历有不少共同点,因而当他借阅之


后,不由得从内心激发他这些感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语,象作序一样写成了


第一回的回前总批。一些传抄者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误把这段也当成曹雪芹的


文字,以讹传讹,抄入了某些钞本的正文。实际上正文应从“看官,你道此书何


来?........”开始。
综上所述,不管脂砚斋是欺世盗名,还是用心良苦,我认为这段“凡例”不是曹


雪芹的文字,只能作为《红楼梦》成书背景的佐证资料来看,来借鉴研究罢了。




知秋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修改:.unlimited 于 Jun 11 23:48:46 修改本文.[FROM: 202.99.34.243]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4.24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