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37:13), 站内信件
|
各位论友:
《红楼解梦》的出现让了社会各种学说对它褒贬不一。对于文艺作品,我向来是 不主张口诛笔伐的,然而这本书却招来众多"围剿"。我们不要考虑"霍氏姐弟"的 专业还是业余性,因为文艺论争注重的不是这些细枝末节,我们关心的是她们的 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客观、是否严谨。这于作者的文学背景、出身经历毫 不相干。看官谨记!
我这里是一家之言,请各位不吝赐教。
1.我总认为曹雪芹"因曾历过一番梦幻"是有着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但具体象"解 梦派"所说隐含这样无穷辛酸的历史,未免有些令人难以信服。
2.即使《红楼梦》是蕴涵着这样曹雪芹的所谓"自传",也不会一丝不改,全面隐 晦其中。这其中肯定有艺术再加工、创造的过程。曹雪芹不可能这样毫无顾忌的 象"泻私愤"(我参详《红楼解梦》论点时内心常有的不断感触)似的把这段"惊世 公案"在小说中表露的一览无疑。
3.霍氏姐弟有些过份依赖"脂砚"的批语。在她们的书中,很多是"以果证因"这样 一个思考过程。不是说这样不对,但我总觉得缺乏说服力。这让我记得在上高中 时,求证一道几何题的情景。当时好象是题中有些部分需要求证全等三角形。老 师告诉我们不能用高中后学的知识来验证这道题,而是用初中所学的四个定理求 证。当然这样说不是很合适,但我总觉得红学探源应该是根据书中现有的主线、 提示和笔墨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坐在那里想当然或猜测一个论点,然后再去用批 语或资料来附会这个观点。
但在阅读霍氏姐弟的论著中,也却有很多我们现在无法解决的事实。譬如说故宫 藏的一十二幅画。这些画曾经被误认为是江南十二名妓的画像,如董小宛等。我 不知道现在的红学家对这个问题这么看。不过它们的发现对印证"霍氏学说"中的 "竺香玉有很强的说服力。有些事情很神奇,虽然现在不能肯定她到底是不是所谓 的"钗黛合一"的"竺香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画中的女子是同一个人,曾是雍 正的一个妃子,她是非常喜欢竹子的。
知秋一叶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8.129.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