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37:13), 站内信件
|
手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十六回残本随笔
我小的时候,大抵是由于遗传,对于中国古典小说有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
那时我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之余就让妈给我念《水浒传》,以至于不但一
百单八将的英雄事迹了然于胸,其各自的绰号也至今铭记在心。这种感情
直到现在大概就成了干脆付诸于笔端来手抄这部十六回残本、所谓的"甲
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初衷。《红楼梦》在过去是通过连环画与
我结的缘。我还记得那部连环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也恰好是一十六
本,但内容、情节已沦落到与今通行百二十回本殊无二致了,诸如"黛玉
焚稿"等。可就是这样,当时我还是痴迷的不得了,就象后来十四、五岁
时读通行本是那样。应该说这个本子(俗谓"程乙本"或"亚东本")是程
伟元、高鹗二人窜改最严重、歪曲原著思想最多、最混帐的一个本子,
可我曾抱着它研读了近五遍!这种现象不仅是由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
同时又与近百年来的红学界的激烈争论密不可分的。不过就续书这个问题
讲,我持否定意见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
刚才我说过手抄《石头记》的初衷,大抵是因为某种感情驱使,其实也不
尽然。潜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极钟爱中国古典小说的这种带批带讲的
形式。现在的读者可能认为这有碍观瞻,阅读时容易串行,语句的连贯性
受影响,但我国明清两代的部分古典小说都有类似情况。诸如蔡东藩的
《清史通俗演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等等。这些批评小说,因批
书人的文化程度、性格、爱憎和阶级立场等不同而使作品变得风格迥异,
同时又使看官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多了一层对批书之人的理解之情,加深了
阅读时的印象和观后感。的确从一开始,我对脂砚斋的一千多条批语的分
析中逐步发现,他(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金圣叹的批书笔法,可又与
诸批家有与众不同的是,他(她)不仅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批评,《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从酝酿-起草-创作-成稿-修改,及至最后加评,他(她)
都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相当于半个作者了。因此,我们今天看来,脂
批的重要价值也就显得尤为不同了。
在亲自抄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这个"脂残本"前半部分的脂批特别
多,尤其是前十回。这种情况相对于"脂京本"(即俗谓"庚辰本")的前十
回,情形相去甚远。个中原因我也正在搜集有关的资料,以备查核。当然
这也是我手抄该书的目的之三。
知秋一叶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4.176.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