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osuiying(winche)
整理人: lyl0753(2003-01-19 17:27:26), 站内信件
|
客家人与凉亭
客家人原居中原,南宋末年为避兵乱,遂辗转迁居岭南一带。他们多聚居在梅州、韶关、惠阳等山区。故有"有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正因为居住山区,交通不便,古往今来,多少海内外热心人士,体谅乡亲跋山攀岭之苦,建造一座座凉亭,供过客歇脚、避风、躲雨,以致这些地区凉亭特多,真是"一丛山背一丛人,条条山路有凉亭"。
凉亭,有的建于山岗之中,有的筑在峰巅之上,亭内设有石桌石凳,有的还有茶水茶应。人们翻山越岭,气喘吁吁之际,走进亭中,一杯清茶入口,阵阵清风拂面,疲劳顿消,精神倍增,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因此,凉亭向为山区客家民众所喜爱。
客家凉亭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殊。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到处可见,且多于四周静物相映成趣。各个亭的起名亦颇有考究,如望江亭、望梅亭、遂心亭、清风亭,极富文学韵味,还有那亭内的楹联,寓意深远,书法挺秀,常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或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即赞美风光,又比喻人情,给过客带来有关人生世态的启示。如岩上乡的"清风亭"联:
野鸟有声,开口劝君聊且息;
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
有名的大埔县高陂"望江亭",亭名是当时县长梁若谷用竹片当笔写成,笔迹龙飞凤舞,别具一格,亭内镌有一联:
望眼览峰峦,羊石崔巍,魁岩毓秀,洪头岭啸松涛,猪户穿林围野鹿;
江心航橹楫,鸬桴荡漾,巨舶扬波,溪口岸飘帆影,渔舟破浪逐凶黿。
次联写景状物,气势雄浑,一气呵成,不落俗套。更难得的是联中嵌入了羊石、魁岩、洪头、溪口等地名,自然得体。
岗上此亭,两岸荻枫鸿雁影;
人间何世,满途荆棘鹧鸪声。
这是大埔湖寮名胜梅潭亭的对联,传为隐居乡村的当地名士吴禹石所作,联中蕴含作者深感仕途黑暗的心声,索物托情,引人共鸣,故颇为脍炙人口,久传遐迩。
有些亭联,在着力写景的同时,虽然不免附会为"劝时良言",流于俗套,但其通俗易懂,人情味浓,紧扣过客心弦。如桃源双流亭联:
双足莫匆匆,且坐下来观竹影;
流花浮片片,须知此去即桃源。
茶阳境行亭联:
景色休论,暂且一肩,自有熏风来解慍;
行程莫计,坐留片刻,待将明月伴前途。
有不少传说故事与凉亭有关。人们坐在亭中憩息的时候,听一听这些含有深意的故事传说,会觉平添佳趣。古野乡银滩村小桃源有个五百步岭岗,山路陡峭崎岖,共有五百级台阶。据传该村从前有个姓田的少年,家境贫寒,经常起早摸黑挑柴卖木。一天,他挑柴登上岗顶时,又饥又渴,疲累不堪,却找不到一处荫凉之地,便发誓说:"将来我若发财,定要在岗顶建座凉亭。"后来,他远渡南洋,十余年后回乡省亲。想起少时自己许下的心愿,便慨然捐资,在岗顶建了座"仰止亭",又如西河镇北塘乡的"知止亭",乃邻乡李氏昆仲所建。这兄弟俩因分家产引发争端,便齐到县衙打官司,二人行至北塘时,歇息树下,忽有所悟:兄弟不睦,何以告慰父母于九泉,遂相言和,把用来打官司的钱在此建座凉亭,取名"知止亭",以示迷途知还,戒己亦以儆人。
客家凉亭,多是旅居海外乡亲独资或集资所建,因此,以"怀乡"、"思亲"、"种福"等命名的凉亭屡见不鲜;座座凉亭,无不凝聚着海外赤子的深情厚意。 开放改革以来,海外侨胞赠款建亭日多,新凉亭多赋予新内容。如三河梓里的"怀乡亭"亭联:
避雨遮阳,亭中堪驻行人足;
怀乡爱国,海外难忘赤子心。
而"种福亭"联则曰:
江畔香飘,赢得家山萦别梦;
天涯春满,且凭梅水比乡情。
由侨胞珍修和月临捐建的莒村候车亭其亭联曰:"珍重一声犹在耳,游子夜思故乡月;修途千里挂于心,眷属时盼远客临。"双双嵌进了修亭者名字,不露痕迹,寓意良深。
而旅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建的湖寮大桥桥头亭亭联则曰:
桥贯梅河,畅梯航于粤境,接飞挽于闽疆,利国利民,何止湖山添壮概;
功高田氏,遵四化之方针,得群贤之济美,同心同德,且将桑梓换新装。
对联极言大桥之作用,盛赞侨胞之美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