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民俗风情〗>>【泉州风俗文化】>>[民间艺术]>>南音艺人 ZT

主题:南音艺人 ZT
发信人: q_alice(Alice)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26:34), 站内信件

 
    泉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内外朋友来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由于海内外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艺术已在国际乐坛产生了引人瞩目的影响,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南音不仅深为闽南侨乡人民和海外同胞所钟爱,也赢得各界人士的赞誉。在国外,南音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由于它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因此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引起了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许多专家认为,研究南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戏剧史、对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古代汉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南音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10世纪中叶传入闽南。由于南音古乐历史悠久,因此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南音的故事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5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留在京都做官,仍然回到故乡寄情丝竹。从此南音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这也就是历代相传的《御前清曲》的故事。 

    此外,如“南曲状元”陈武定、“八闽琴师”郑佑、南音名家林霁秋等,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音乐家在泉州聆听了南音名曲之后赞叹说:“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等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南音被誉为‘伟大音乐’确不虚传,因为它是灿烂的东方古老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光荣和骄傲!”而在外国朋友的心目中,南音不但被视为“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且是一座沟通中外人民感情交流的友谊桥梁。

    人们不能忘记,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南音,千百年来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有许多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晋江安海镇的雅颂南音社,成立于1907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尊奉为一代南音宗师的高铭网先生,就是从自己的家乡高厝围起步,远渡重洋到海外去开创南音事业。在菲律宾,在东南亚,海外游子闻乡音而怀乡思亲,高铭网先生为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椰风蕉雨中,南音温暖了无数海外华侨的心。一曲乡音牵动万缕乡思,怀念祖国和故乡之情油然而生,真可谓:“一曲南音传海宇,何人不起故园情!”

    晋江的东石寨,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演练水师的地方。当地的族谱,记载着他们的先辈重视南音活动的史实。这里的南音社始创于清代嘉庆年间,首创者为当时的许允谶先生。他是闽南一带颇负盛名的南音乐师,热爱南音形成世代相传的家风。不管人生道路多么坎坷曲折,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困苦,他以顽强的毅力,谆谆教诲子孙精心钻研南音,薪火传承不息,一家五代人都成为致力于弘扬南音艺术的有志之士。他们的血脉中,分明流淌着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 

    晋江深沪渔镇的沪江御宾社,始创于明末,迄今已有368年的“社龄”。林林总总的《南音先贤名录》中,可称名家辈出,桃李芳菲。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国家都曾留下他们艺术交流的足迹,在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家传珍存的琵琶、洞箫,都是使用了200多年的乐器;管弦声声,仿佛在叙述着岁月的风雨沧桑。

    晋江罗山镇后林村,是南音名师吴敬水先生的故里。他的遗孀、93岁高龄的李阿刺,抚摸着旧时的乐器,唤起了多少难以忘怀的回忆。她的大儿子吴光美擅长南音演奏技艺,二儿子吴光跳在家做手工,兼任小学业余南音教师;孙子吴明录继承爷爷的遗志,发奋学习南音,曾荣获全市小学南音比赛一等奖,现在就读于厦门大学。一种民族音乐能够把几代人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南音神奇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从海峡彼岸回到祖国大陆定居的台湾同胞林先生,当年望断云水浩渺,归思难收,常常借南音抒发离愁别绪。如今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怀抱,虽已年过八旬,依然兴致勃勃地参加南音社的演唱活动,从乡音中深深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也许,对于浪迹天涯的游子来说,更能深切体会到“南音是民族音乐的根”的深刻含义。 

    在南音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南音工作者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表演交流和理论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可喜成果。每当袅袅南音在侨乡土地上飘绕萦回,人们不禁会想起诸多的发展南音事业辛勤耕耘的艺术家,如王爱群、林文淑、马香缎、王钦之、陈天晴、吴世忠,以及王鼎南、陈枚生、苏统谋等,都为弘扬南音艺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那种热爱艺术、献身艺术的精神,委实令人感动。

    南音艺术家庄步联先生,今年已经89岁了。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留下无数皱纹,可心中依然涌动着一腔热爱南音事业的激情。从10来岁开始学南音,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南音的创作、演奏和研究事业上。这位琵琶高手,弹奏琵琶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急雨旋风。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是两鬓白发。尽管年事已高,依然坚持每天至少花一小时研究南音技艺,从不间断。他亲手培养的南音弟子,数不清有多少。

    另一位南音艺术家吴造先生,走过了60多年的艺术道路。他家斗室虽小,却是一方充满幽雅气息的艺术天地。他勤奋地参加南音创作和演奏活动,多次出国访问,进行艺术交流。法国汉学家龙彼得先生曾和他探讨过南音的源流。这位老先生的最大忧虑,是担心许多历代流传下来的南音曲谱资料等宝贵的音乐遗产,如果不及时加以发掘、搜集、整理、出版,就有可能因为缺乏保护而散失、湮灭,凝聚无数先贤智慧和才华的珍宝就无法传承后人。他倾吐肺腑之言,殷切希望能够引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正是由于历代南音艺人倾注心血,默默奉献,在南音的发掘整理、表演水平、艺术交流和理论研究诸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创造性劳动,使南音深深地植根于闽南侨乡,不断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因而获得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蜚声中外乐坛,世代传唱不绝。

    南音千秋脉,春风吹又生。我们希望并且深信,在海内外南音艺术家和有识之士的共同辛勤培育下,南音———这颗中华民族音乐的明珠,一定能够闪耀出更加绚丽璀璨的光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