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igstone()
整理人: Dolly(1999-07-07 20:28:12), 站内信件
|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其中的生活原型是什么,又有多少是想象的成分? 现在我们就很难知道了。中国在十八世纪和同时代的西方不同,能把一个作家的身 世,有几个情人,去过哪里,和谁有书信往来都考究得清清楚楚。而是有点象钱钟书 说的,鸡蛋好吃就吃呗,还要打听母鸡的情况干什么。红楼梦在曹生前和死后不多久 就传抄很广了,可其中没有一个喜爱这书的贵族或贵妇收集过曹的材料,拜访他或 试图了解他。这和我国当时把一些用心智造出来的东西都只是看做玩意儿的心理有关: 西方的科技生产出的钟表只是奇巧,曹雪芹的书也不过和说书的一样是消遣解闷,对 包含其中的技巧不试图了解,甚至也不意识到这些技巧的存在。以为自己在忙的就是 主流,就是将要流传的历史。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体现的优雅,仁义,所忠的君, 所爱的国,整个价值体系,都将不存在,而被轻视的这些智力的力量,倒比 它们有价值一千倍。
我对红楼梦生活原型的观点是,他在少年时代应该和一些姐妹,同胞,同父异母的, 或亲戚家的姐妹来往密切,密切到可能在一个未必有大观园美但对小孩子来说已经 足够大也足够好的地方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且因为是异性,有时会有些朦胧的 性意识浮出。如看见白玉一般的胳臂,互相帮梳头,女性使用胭脂对嗅觉的冲击等 等。可能有两个女孩使他难以忘怀,就是芭蕉和海棠,怡红院里的怡红快绿,探春, "蕉下客";和湘云,"只恐石凉花睡去"。以至于曹雪芹把她们的象征种在了怡红院里, 还构造了匾额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的描写来突出这一点。
这两人是宝黛之外最有才华也最真实完整的形象,探春得众人信赖,有管理才能, "来事儿",记得诗社是怎么闹起来的?她的一封信发起的。这信写得文笔极好, "若蒙棹雪而来,娣当扫花以待"。和宝钗一样,她也有一个不争气的兄弟--贾环。 当然出于描写正庶斗争的需要,贾环只在和自己虚构的情敌贾宝玉争夺彩云(或彩霞) 的感情用蜡烛烫了宝玉和告宝玉的"刁状"闹出宝玉挨打的时候才出现。在其他时候, 这位和宝玉年龄相当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好象没有什么来往,也许他们从两三岁时就 互相疏远了也未可知。 宝玉和贾环不来往,和另一位亲戚兄弟薛蟠可是诗酒唱和“哼哼韵”,而且从这些公子 哥儿的对话来看,他们喝酒还不是一次两次。另外,虽然是贾环告宝玉"逼奸丫鬟未遂" 害得宝玉挨打,但宝钗却误以为是她不争气的哥哥薛蟠告了琪官的事情害的,吵了一架, “从中反映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而探春和贾环没有冲突,至少没有描写,这倒是 作者的虚实互衬的写法。
湘云性格豁达,重感情,也使小性子(还记得她曾经说林黛玉象戏子的场景吗), 而且也寄居人家,没有父母关爱。宝玉吃胭脂的在书中仅有一次描写,而且还给湘云 把胭脂盒"啪的打掉了",看来湘云大概在7、8岁开始会用胭脂的时候就常常发现胭脂 不够用。而黛玉按宝玉的说法也是从小儿一起玩,而且是亲密到宝玉敢摸胳臂的地步, 胭脂情结怎么会没有?
探春和湘云到宝黛的对应恐怕比袭人和晴雯的对应更深一些。
而为什么没让这两个女孩做主角而虚构了宝黛?自然是为了真事隐,假语衬。也许为了更好 地把投射到整个大观园世界的感情区隔开。
探春湘云和宝玉在精神上的亲密的描写在我看来更为真实完满,如果比照理想化后的 她们,宝钗和黛玉,就会发现宝黛在才华和性格上都过于理想了,而宝玉和她们的交往 中可以有迷恋,拘谨(紧张),但没有自然而然的亲近感。这对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孩子 是不自然的。 there may be love,but no intimacy。
这种理想化体现在黛玉葬花,且行且唱葬花行的情景。虽然是有一种洁净的美好在里头, 但宝玉也有葬花的思想基础的,记得他跟袭人说生死随风化了的话吗?黛玉为什么不邀他 一起葬花,“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葬花的生活原型不是这样子的,葬花如果在曹雪芹的生活里发生过或者 听说过的话,应该是一种过家家游戏中孩子们的发明,当然也是以一种和黛玉类似的 女孩独有的怜惜心情为基础的。但曹雪芹要构造一个绝代佳人独自扫落花的镜头,当然 要从生活里剔除那些混杂在纯然的伤春情调里游戏的成分,几个人一起活动(葬花)时必 然会有的其他色调,而只留下一个春天的草地,落英缤纷,和一袭飘飘长裙。
说回诗社,闹起来后,正儿八经有策划有准备的诗社都不是探春主持的。 螃蟹会就只有宝钗和湘云是策划者。宝钗远客来此,随手就在她家的生意里搞到了 螃蟹,探春有才有能,也有父母兄弟,搞一次有声有色的诗社不难吧,偏偏没有。 诗社中好诗都是宝钗和黛玉做的,因为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是木石前盟。可从 黛玉写的螃蟹诗什么金甲长矛,和她柔弱的风格又不太一样,写这样一首诗,而且 是略一沉吟写出来的,性格里没有一些阳性刚性的成分只怕是根本就不会想用到这 些词。湘云的性格里是有这些成分的。
从这一些线索和其他布局来看,红楼梦的人物性格是经过仔细塑造的,某些故事和情节 的原型或构思也是为了展现宝玉在重归寂静的大荒山之后仍念念不忘的这些女子。 这些女子也许有许多个,但种在怡红公子的心中的是一棵海棠,一棵芭蕉。
赞曰:黛玉妹妹不是人,绛珠仙草下凡来。光荣归于宝黛,阿门。
-- 5一个远行的人,如果有两个朋友, 5就可以不回头。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4.64.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