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blueeddy(蓝沫)>>有感于《红楼梦辨》

主题:有感于《红楼梦辨》
发信人: blueeddy()
整理人: dl(2000-04-20 21:23:36), 站内信件
    看着红米发怒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然不是 
这个样子了。昨天看《红楼梦辨》,平伯先生说,十年的时间很短,不足 
以让贾家“渐渐苦干”,可见他是错了。因为那个我不熟悉的红米,仅仅 
在一年前还在和人争论,看来,一年的时间真是很长呀! 
  看了《红楼梦辨》我真正觉得红学是应该存在的。并不是因为觉得
《红楼梦辨》的精辟,恰恰相反,是因为它的稚幼的成分,才觉得生于今
天的我们,是多末的幸运,可以走在前人铺下的路上,不必有开道的艰辛,
只欣赏路边的风景便可以了。 
  读《红楼梦辨》,最大的启示就是他的“怨而不怒”(我想作者写 
《红楼梦》时,也是怀着满怀的爱去怀金悼玉的。)平伯先生也正是怀着 
这样的心情在辨《红楼梦》。虽然,我们能瞥见他掩饰不住的对高鹗“愚 
拙”的蔑视,但我们更看到他怀着极大的忍耐,去试图理解高鹗,这个和 
作者、和他自己不在一个世界的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难、也是极伟 
大的事,因为我是看两眼续书便要气死过去的人。 
  然而,《梦辨》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所不能认同的,因为这里的人许 
多都喜欢这本书,所以想提出来大家讨论。 
  第一是他对高鹗太宽容了(惭愧,惭愧:)),虽然他归纳高鹗的三个 
信仰很精辟:“功名富贵的偶像”、“神鬼仙佛的偶像”和“名教的偶像”, 


但他仍认为“高鹗谨受作者的原意”,认为他“以谨慎的心思、正当的态 
度来续〈红楼梦〉,他宁失于拘泥,不敢失于杜撰。”觉得他是“光荣的 
失败了”!然而我觉得,他所谓的成功--每个人结局的“形式”,都基本 
符合八十回的隐线--却是最无关紧要的事情。套用平伯先生自己的话就是: 
“因为形式是死的,简单的,事实是活的,复杂的;把形式处处配合到事 
实上,便是一部分思想谬误的根源”。何况,高鹗描述的形式,和真正的 
事实,是貌合神离的。他把爱与恨解释得如此的狭小,把“美丽”解释得 
如此的平庸,使多少人因此失去了欣赏可贵的人性的机会,让黛玉、宝玉、 
贾母(善良的老人)甚至凤姐、宝钗、袭人蒙冤了几百年。在他抹杀“美 
好”的时候,难道可以说是光荣的吗?如果没有他的续书,《红楼梦》可 
以说是“了则未了”的一段心事,虽然没有结局,却可以有更多的惦念与 
遐想,实际作者已把他未完的话写在了我们回眸注视的每一个角落,然而 
有了这个高鹗,这段心事便被扭曲成一个谎言,欺骗了爱它的人们这许多 
年,或许,还会在以后的岁月里蒙住人们的眼睛。所以高鹗这个落水狗是 
一定要痛打的! 
  第二不能接受的是他非要为大观园安个家的执拗。我当然也想大观园 
就在北京,然而它如果不在又怎末样呢?这是比考证作者的身世更无边际 
的事。按平伯先生的说法,漫漫长夜的唯一的一盏明灯就是前八十回,然 
八十回中明明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说法,可他又用“文人涉笔,总 
喜风华;况江南是雪芹旧游之地,尤不能无所怀忆”带过了。正如他考证 
《红楼梦》的年表,许多以书中人物或其言为证,但对于老僧,却又说 
“文人之笔,原是随情涉兴”了。这岂不也成了索引派的择优而选了吗? 
  第三个是他为了让全书好结束,强迫宝玉去出家。他说“只是贫穷, 
只是贫穷,怎末样呢?”然而,“只是出家,只是出家,又怎末样呢?” 
这和为情而终的结局又有什末不同呢?看到一些不幸的好人出家,也觉得 
为他们松了一口气。好象甄士隐出家,顿时觉得他的苦日子熬到了头,不 
再为他的命运不济而感慨半天。 又好象柳湘琏寻入空门,也跟着为他的 
找到归宿而欣慰。似乎觉得他们出家是一个好的“结局”,但其实这只是 
一个“开始”。在这个世间并没有什末“太虚幻景”让他们来逃避生活! 
它就好象它的名字一样“太虚”了!自己的心情还是要自己来面对,作得 
了和尚也亡不了心!至于为了文章的“好”结尾而出家,我想宝玉是断断 
不肯的! 
  最后一个让我极不满意的地方,是他说《红楼梦》所要说的,“无非 
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 
“在世界文学中,应列第二等”。看了这些话,真的让我很失望。如果, 
他在书中只看到了“身世之感,牢愁之语”,那真的不能说是看完了《红 
楼梦》。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反映,它溶进了太多人的身世。 
如果说有个人际遇的反映,那就是让他笔下的人们都染上了宿命的灰色。 
我想,平伯先生觉得的第一类的文章应是积极向上的文章。但大了才发现, 
原来所有耐人寻味的作品都是没有结局的。就是因为,大凡作者都是翻过 
跟头的。而真正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正在积极的面对生活,哪里有 
“逸致闲情”将他们的丰富写在苍白的纸上。 
  我觉得,《红楼梦》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悲怆,而是因为,作者在穷 
困潦倒的时候,怀着的是“爱”和对“生”的渴求。他的遭遇,足可以使 
他愤世嫉俗,然而,他却在用细致温婉的笔触写着几个异样女子,为灰暗 
的世界凭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看过的小说中,独狄更司的《远大前程》 
让我有这种感觉。它们都有着阴郁的失落和无奈,然而在这种种的灰暗背 
后,更确切的说,这一切的尽头,并不是那不可预知的、没有边际的黑暗。 
而是闪着光的善良!这个善良很渺小,好象刘姥姥、好象乔;又很微弱, 
好象凤姐的眼泪,好象贾克斯先生的洗得苍白的手,但就是这一点点善良, 
撑起了这个世界!支持、维系着这个世界!这是一缕黑暗中的烛光,涌动 
着生命和希望!所以,虽然是含着不可抑制的悲伤看过它们,但心里却总 
是存着种种属于生的冲动! 
   
  虽然对《红楼梦辨》有着很多的不满,但觉得平伯先生有些象文艺复 
兴时的画家乔托,现在看他的画是线条简单,颜色粗重的,也脱不了宗教 
的影子,但正是有了他,人们才可以从纯粹的宗教画中脱离出来,而把作 
画作为一个艺术来追求!这才有了后来的波提切利、拉菲尔,以及其他为 
我们喜爱的有着不朽作品的人。所以尽管在我们现在的眼里,《红楼梦辨》 
的内容是简单、粗浅的,然而它在红学史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而这个 
凝聚着多少人心血的红学,不知在我们尚在懵懂的时候,给了我们多少的 
启示与指点。 


--
※ 修改:.blueeddy 于 Apr 20 17:42:49 修改本文.[FROM: 202.106.6.112]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6.11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