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w()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30:50), 站内信件
|
首先我发现需要思考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必须先理出一个头绪来。
第一个问题是晨风提出的观点引起我的思考,就是“信与疑”的关系问题。
因为在佛教中即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说法,但是也有
“八万四千法门,唯信能入”的说法。佛陀在解决门徒们的怀疑之前,往
往是放光动地,现种种神迹,以坚定门徒的信心。然后才开始说法。但是
也有佛陀通过无碍辩才,折服外道,令其信服的例子。但是信有两种:从
一开始的因为语言、理论而相信,到因为有了实际的体会而相信。可以这
样来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是在理论方面的相信。这
中相信只是一种开始,而不是真正的“悟”。只有在彻底相信的前提下,
才能有真正的体会和领悟。这才是“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再加上一句
:“不疑彻悟”。
第二个问题是延续我前面的思考。对于一个还没有信仰的人,他该以
什么原因,什么机缘而开始相信一种宗教?
首先我回忆的是我之所以开始相信佛教的经过,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
,我是坚定的信仰马列主义。我们寝室里的一个室友,就是前面和我讨论
的第二个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争论佛教的对错问题。说句实话,我还从
来没有被他说服过。一切我所不能相信的,也是他所不能证明的。例如六
道轮回、因果报应、境由心生等等。我当时所提出的反驳实际上是很有力
的,他也无法说服我。
但是有这样一个机会,正好我的心情极坏的时候。他借了一本南怀谨
的《金刚经说什么?》给我看,我突然发现这本书写的极有道理,原本不
能认同的理论现在看起来极为正确。于是我开始大量的看书,由于不再有
抵触的思想,所以每看一本都有很多的收获,也越来越相信。于是我想到
了一个禅宗的故事,一个人到一个禅师那里去问道,但是禅师却在一个已
经满了的杯子里不停的倒水。结论就是,你还没有倒空自己的杯子,怎么
能接受别人的水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是因为一个特别的原因而开放了自己的心态来接
受一种我原本不同意的观点,那么任谁都无法说服我。那么又反过来说,
如果我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那么这些宗教中我相信的是那一个,只
是一个机会问题了。正好我身边的朋友是一个信佛的,如果他是信基督的
,那么我现在的信仰也许又会不同了。
在我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的状态下,我接触到了奥修,这是一种彻底
的开放,因为在奥修那里,各种宗教都只是因为针对不同的人而说出不同
的话,实质是一样的。于是在我的信仰结构中,我相信任何宗教都有它伟
大之处,我不喜欢,也许是因为它还不适合我。
所以我的思考的结论是,首先一个人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
受一种不同的思想,然后在思考与经验的基础上达到深入。这样,信仰就
出现了,而且也会是坚固的。但又不会是固执的。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9.51.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