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言网语>>信仰论辩>>(古道阳):春秋儒学(二)

主题:(古道阳):春秋儒学(二)
发信人: yanhanxiang()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41:46), 站内信件
(古道阳):春秋儒学(二)

送交者: 秦时月 于 February 12, 2000 11:38:06:

(上接一)

“仁”字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从未发现, 而《尚书》、《诗经》中也只廖
廖几
处提及。但在春秋的动荡社会,由于“不仁”随处可见,故对“仁”就倍加关注

《左传》则有三十三处述及“仁”字。而孔子则把“仁”系统化,形成了“仁学
体系”。

孔子所言“仁”包括四个方面:爱人,忠恕,修己,志向。所谓“爱人”就是人
要有
爱人之心,这种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而至“泛爱众,而亲仁”的最高境界。
所谓
“忠恕”则是体现、实现“爱人”。“忠”,人要为人忠诚,对人忠诲,反省自
身,
忠诚无伪;“恕”,“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
于人”。所谓“修己”就是“仁人”要修养自己,使求仁、成仁成为一种自觉,
其所
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谓“志向”则为人要有
“成
仁”之志,“以义为上”,“安仁利仁”,成为“志士仁人”。

在言“仁”的基础上,孔子重“礼”。礼,就是周礼。孔子认为周礼最为完备。
其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也,
可知
也。”,这里是说,周礼晚出,故严密完美。孔子一生把制周礼的周公作为自己
学习
的楷模,常梦见周公,梦不见周公则视为憾事。所以其有“克己复礼为仁”的思
想。
实际上,在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仁”是描述人的内在本质,是人主观意识的自
觉活
动;而“礼”则是人们的行动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只有仁和礼的统一
,即
“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

孔子的仁学体系应该说是完备的。首先他发现了人之作为人,其有“仁”的本质
,存
在于每个人内部,即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另外,“礼”的外
部约
束可以作为人的行为准则。但结果怎么样呢?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天下从来未
有归
仁过!孔子当时自己就有这种困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是说没有一个人达到仁的境界。这使人自然想起《
圣经》
中的思想,“立志为善由得我 ,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以及“没有义人,连一个
都没
有”。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孔子的形而上“仁学”体系缺乏实践价值吗
?或
是人性中缺乏“践仁”的条件?这是个谜!

第二个谜是孔子“仁学”体系出现的吊诡性。前已述及孔子所处是个“礼崩乐坏
”的
时代,在这样的世代出现“人性本恶”(象后来的荀子)的学说似乎容易而较合理
,从人
有“恻隐之心”推出“人性本善”(象后来的孟子)的学说,也不算难。但子贡有
言“夫
子之文章,可得可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说孔子不常谈
人性。
既或有一句也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言善恶,模棱两可。但他直接发现
人之
为人的“仁”的本质,这实在令人费解。因为孔子所言“仁”的境界之光辉在人
实数
难以达到。就是他自己也从未达到过此境界。所以他讲“我未见之也”并有“朝
闻道,
夕死可矣”。

第三个谜是关于“生知与学知”的论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这段话,无非是说人
有生
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区别。但问题是在孔子的心目中,各种历史人物和其门徒弟
子包
括他本人都是“学而知之”。既然未见有“生而知之”之人,何以有“生而知之
者,
上也”之结论。这实在是又一个未解之谜。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28.173.69.14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