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危机”(二)
作者: 基甸、对不起、老衲、耕心叟
最初发表: 华通论坛
〔基甸〕也谈“信仰危机”
冬雨兄的帖子小弟素来喜欢看,尤其是他对“信仰”的好些看法我都 觉得很有洞察力。
包、山、衲诸兄的观点有几个地方我想简单地跟您们“商榷”一下。 (见笑:-))
〉包袱 wrote: 〉信仰,本来应该是信服尊敬的意思,可是在这日常社会生活中却往 〉往改变了其原来的含义。比如说这宗教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这 〉些无法被证实的东东一旦被信仰,这信仰就变成了迷信。迷信的人 〉就是信徒。现在这类信徒在先进国家里是越来越少了,这正是社会 〉进步的标志。
“信仰”到底是什麽意思?两三句话恐怕很难说清楚。中文很有意思, 您看这个词的组合,那“仰”字说明什麽?我觉得比“尊敬”还要“ 高”一些,是不是说有些东西比我们自己“高”,有“超越”的意思? 包袱兄看到“信仰”与“迷信”在现实当中常常混同,这是不错的。 但这也说明真正的“信仰”和“迷信”原来的意思是有区别的。那麽 什麽是“迷信”?我手头没有辞典,按我自己的理解,“迷信”是说 错误地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无法被实证”其实并不等于“不存在 ”,所以将“迷信”定义为“信仰无法被实证的东东”我觉得是有问 题的,实际上这背后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您看,这“主义 ”、“哲学”的,照我看也是一种“信仰”啊)本身也不是什麽多“ 正确”的。持某种特定的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人我们称为“信 徒”,信徒中当然会有“迷信”的,但是无论是宗教也好,什麽“主 义”也好,肯定也有信仰而不“迷信”的,所以把“信徒”定义成“ 迷信的人”是大可质疑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吧。:))。冬 雨兄的帖子我看过以后的印象是他所说的“信仰”是比较广义的,虽 然他比较“看好”宗教信仰的正面作用,但我想他还不是仅限于宗教 (当然更不只是“XX主义”),所以他特别用“信仰/宗教层次”的 说法。我想,就“内涵、外延”而言,如果我们把冬兄所说的“信仰 ”理解为诸如我们平时所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等等是不是更接近冬兄原来及大家比较容易(共同)接受的“意思” ?(如果我理解冬兄的“领导意图”有偏差,请“领导上”指出:) )。(当然,这些“观”的背后实际上也都有更加“超越”的哲学、 宗教、文化层次的东西--所以叫.信..仰.嘛。)以这样的“信仰 ”的定义来看的话,““信徒”越来越少”的说法也要打个问号。:-)
〉随著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市场竞争对求实与 〉个人能动性的要求,极大地冲击著人们的盲目信仰。尽管人们在失 〉去> 旧有的信仰后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毕竟是往前迈进了一步。 〉这不是在原公有制的基础上的退步,而是螺旋式前进中的一种现象 〉。如果冬雨兄所提的信仰危机就是指这种状态的话,对此破包袱不 〉敢苟同。
“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如果只是“冲击人们的盲 目信仰”积极的一面(盲信、迷信被冲破当然是好事),那冬兄也许 是有点“杞人忧天”了,然而冬兄敏锐地看到的,是在“全面道德滑 坡”背后的旧的信仰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信仰体系尚未确立的“信仰 危机”,我理解冬兄完全是从全民道德、社会公正、“人的素质”... 这些方面和层次来看问题的。我自己好久没回过国了,但看了大量回 国的朋友以及正在国内的朋友写的东西,无不证实冬兄所“忧”所念 并非“多虑”。
冬雨兄在“差距”一帖中说:『现在最让人担忧的是信仰危机引起的 全面道德滑坡,它也是目前腐败的主要因素。其治理之道若不涉及信 仰/宗教层次,将永远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小弟深以为然。
当然,“市场经济”并非“信仰危机”的直接原因,“信仰危机”也 不最近才出现的。我转过来一篇跟“信仰危机”有关的书评(“道德 自足的破产”--评《收获》载中篇小说《张生的婚姻》,请兄们参考: http://www.ccim.org/Publishing/OC/gb.text/oc7/b5.html
小弟自己“上网”以来一直说“我是来学习的”:),看得出来包、 衲、山诸兄对国家、民族的拳拳关切,值得我学习。而像冬兄这样的 与“末世情怀”大异其趣的、真诚肯切的“忧患意识”更是难能可贵 ,这样的真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在今天这个时候尤其另我 敬佩。
〉至于全民道德水平则与信仰并无一定的因果关系。就举两个我所呆 〉过> 的国家为例,以芬兰和爱尔兰作比较。在宗教信仰方面,芬兰 〉人对宗教的虔诚远远不及爱尔兰人,可芬兰人的社会公德却要比爱 〉尔兰人高出一大截。芬兰人的社会公德之好,。。。芬兰的教育普 〉及是很好的,。。。教育人要有良好的道德,还得配合社会规则的 〉约束。中国目前的腐败,我认为是中国式的体制转型的必然。
以前看过一些冬兄关于宗教信仰的帖子,他对“内在约束”等的洞见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相反地,如果我们仅仅从表面的“宗教虔诚” 方面去认识,也许就会流于“外在”吧。教育当然也很重要,但是任 何维系道德的教育难免还是要涉及“信仰”的根基。即使从“他山之 石。。。”的角度,我们也不妨参考一下“信仰”在西方历史中与他 们也曾面临的“转型”、“腐败”等问题的关系--具体的,比如基督 (新)教信仰与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关系等等。(留给冬兄等有专门 心得的网友阐述吧。)
〉如果冬雨兄担心的是因失去原有的信仰而失去国民的凝聚力,则目 〉前的爱国主义正是应该可以使人民团结起来的核心精神。在这方面 〉,极端的情绪要能及时疏导。不要求人们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只希望大家能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爱国主义”的信仰是不错,但是正如诸兄所看到的,这里面也可能 潜伏“危机”的种子。以我自己的“信仰”出发,我觉得也许是我们 呼唤更“超越”的“爱”的信仰的时候了。
〉土庙山客 wrote: 〉比较一下: 〉共产党主张:解放全人类(即大家一起过好日子,无不平等) 〉佛教主张是:解救大家出苦海 〉基督教主张:大家平等地生活在乐园PARADISE。
山兄的“主张比较”好像不是太准确哎。共产主义和佛教我不是最清 楚,基督教嘛知道一点点,就我知道的而言,兄总结的“基督教主张 ”是有一些误解的,至少是没有抓住“精髓”。
〉这就是三者的信仰,可见其目的是相近或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实现 〉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
虽然“主张”、“目的”没有总结得很好:),兄对“实现方式”的 看法倒很有点“洞察力”。的确,基督教不讲“自我的修炼、修行” ,而是讲“上帝的救赎”和“因信称义”。
〉中国同西方各国以一不同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几乎没有凌驾 〉于> 政府之上(一些地方或一些局域的小皇帝除外)或合一。
关于“政教合一”,老衲兄也有类似的看法。实际上,西方历史上偏 离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宗教改革”就是要把“基督教”带回到这“ 真正”的信仰上来)而将基督教信仰“世俗化”所带来的“黑暗”, 和文革将人神化、将世俗政治“宗教化”所带来的灾难虽然“方向” 不同,但其“恶果”是有“对称性”的。“政教分离”有其深刻的意 义。传统文化在未来中国的信仰重建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价值,而冬 雨兄所侧重的宗教信仰的“功能”我觉得往往是被过分忽略了的。这 与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信仰长期形成的很深的误解、偏见、成见 不无关系。关心我们的国家未来的道德、价值、信仰。。。重建的朋 友们值得深思。另外,“西方文化”当中也有其好的“传统”,可惜 我们学得快的是MTV、麦当劳一类的“表面”,真正“好”的东西却因 为不了解而给轻易抛开了。
〉六,七十年代,尤其是越战以来,西方人,尤其是年轻人,也有信 〉仰的危机,嬉皮士,甏客等便是这次危机的先后产物。这些现象也 〉会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当然,应该说这些影响属正常范围,构不成 〉对信仰造成危机。
西方人自己“反(他们自己的)传统”、盲目“叛逆”的结果的确值 得我们“参考”。不幸的是,这些“信仰危机的产物”却往往被当做 “西方文化的精髓”而被无条件“吸收”,其“影响”也就可能超出 “正常范围”。
〉铁笔判官 wrote: 〉什么是信仰?广义的说大概涉及人的世界观,狭义的说是人对人生 〉的一种取舍态度。人在世上活著物质是第一需要,然后要创造文化 〉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而信仰则是要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同意兄对“信仰”的涵义的解释,但是不能同意“信仰只是要满足人 的心理需要”的说法。实际上对宗教信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标 准”解释正是造成对宗教信仰的误解、成见甚至不宽容的“思想基础 ”。
〉冬雨先生原意是想讨论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在信仰上我觉得 〉不能来进行先进或落后的比较。你很难说信仰基督教比信仰佛教更 〉先进。于是我们有了“信仰危机”这个词。
“这个信仰先进、那个信仰落后”当然是太简单化了。不过我倒不觉 得冬兄是这个意思。冬兄找的“差距”大概是从信仰的“社会功能” 方面在找,而不是在比较信仰体系的本身吧。
〉说的玄一点,狭义的信仰危机可以说天天都可能发生,比如你的婚 〉姻有了问题,你大概对“爱情至上”的信仰出现危机。但我们要讨 〉论的显然是广义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方面。
说得是。其实人确实离不开“信仰”,“老子啥子都不信”实际上本 身也是一种信仰,而且是挺“绝对”的一种。:)
〉中国人是个很务实的民族,历史上没发生过对某种信仰达到狂热的 〉程度,比如对宗教问题。这部分的应归功于儒家的世俗倾向。“信 〉鬼神而远之”,充分体现了孔子这位东方哲人的睿智与深沉。而共 〉产党执政期间的文革却使中国人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当那一切最后 〉都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时,出现信仰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也许儒释道都有与“世俗”结合的倾向。北大宗教研究所的赵敦华在 他的文章中把儒释道都列在与有神(一神)的西方犹太--基督教传统 的“神圣文化”相对立的“世俗文化”里面,我初看之下也觉得是不 是有点“偏激”,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他的道理。孔老夫子的case好像比 较特殊一点,他不奢谈“怪力乱神”,却是真正“敬天”的。儒家从 前儒的“敬天”,到孔孟的“仁爱”,再到后儒的“三纲五常”,从 “人本”、“世俗文化”的角度看不知道怎样,从“神圣文化”信仰 体系来看却无疑是“退步”。
〔对不起〕
对令君“信仰危机”之侃不敢苟同,只劝令君对宗教有所研究之後再 下定论,否则是“妄语”,“狂言”。如果你真是“铁笔”学者,请 你不妨作为研究去读一下“圣经”,那怕用批判的态度。
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原因。宗教能延续百年至千年 能“迷”住那麽多人,说明它的精髓之所在。你总不能说只有层次低 的人或没文化水准的人才去“寻觅”“博爱”“仁慈”吧?你不觉得 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罪源”麽?那是“圣经”要点。站在门外 怎知门里的事情呢!
人从出生到死亡,到底期盼什麽或追求到了什麽是人类“惶惶然”之 所在。聪明之人会在临死之前有所感悟,表现的形式是“忏悔”,不 是吗?
本人并非是什麽狂热宗教者,只是暂且浅谈一点不同看法,请谅。
〔老衲〕
对信仰的问题再聊上几句:
1.信仰与迷信不可分割。有信仰必会迷信,程度高低而已。
2.信仰时过分,便如文革;危机时太介意,则忧国忧民。
3.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迷信,大约是现今对“科学”的迷信了;不 过人们以为,凡科学的必不会迷信,凡迷信的必不科学,其实大谬。
4.迷信的结果会是很可笑的,录古人讽迷信对联: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耕心叟〕
1、信仰与迷信的差别
老农夫认为,信仰一词可作两种解释。其一作名词,乃是指一个人信 服的一个思想体系,指的是一个思想性的存在,或谓次级现实。其二 作动名词,乃是指一个人经推理、判断对一个思想体系接受、并受其 指导的过程,指一个人面对一个思想体系时的思考、认识与实践过程。
因此,不管作哪一词性,信仰是很个人化的。个人所信服的思想体系 大可不同,儒释道基督伊斯兰均可;即使信服同一思想体系,各个人 之间信服的依据、原因、方式也大异其趣,或深思熟虑,或随波逐流, 或深沉或肤浅,或为灵魂得救,或为今世生财,不一而足。
思想体系本身或无优劣之别,信服过程却有高下之分。窃以为信仰与 迷信的差别,端在信服的过程。迷信也有多种解释。其一指所信服的 对象如思想体系荒诞不经,如对不信仰基督教者,上帝便是虚幻;其 二指信服的程度达致荒谬之境,如以为整日嚎啕大哭可得救是也;其 三指盲目信服,即对信服的对象缺乏以逻辑为基础的判断或可重复之 经验。老农夫所指的迷信为后两者。思想体系是否荒诞不经殊属难断, 比如上帝是否存在难证实却也难否定;千里眼、顺风耳在古时为虚幻 在今日为现实。
2、信仰与宗教(信仰)
信仰与宗教并非一事,概而言之,实为种属关系。宗教之含义有三点 :其一要有一‘神奇’之创始人,如释加莫尼;其二要有一教义体系, 如基督教之圣经、伊斯兰之可兰经;其三要有组织,如基督教会。
第一点实是信仰之助益;第三点是信仰实践之助益;第二点即信仰之 根本。
3、马克思主义是种信仰而非宗教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共产党员的一种信仰而非宗教,据上述宗教定义 不言自明。况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个人的 日常言行,即使对共产党员也没有系统的道德教条。现有的道德准则、 行为规范更多的出于中国传统文化,而非马克思主义。所以冠以中国 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端的更恰当些。
4、信仰危机问题
信仰乃个人化的事物。信仰危机则更多指一群体现象,即某一时代之 一个人类群体缺乏坚固且基本同一的信仰。这一现象又有两大类表现 形式。其一为价值之多元化,如财富、名利、纯洁、美丽、集体、个 人。窃以为此等多元化并不可怕。个人之间的价值取向固各不相同, 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价值取向也有主次取舍之异。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 爱。其二为实现价值的手段、策略、方式方法的多元化。这里便问题 多多了。今日所谓世风日下,当指人们在实现自己价值手段的选择上 缺了同一的抉择标准。比如追求财富本无可厚非,有以勤奋劳力者, 有以消息灵通者,有据权取富者,也有打家劫舍、出卖肉身者。这便 有了高下之分。
5、中西宗教之比较
基督教、伊斯兰概有如下基本假设:
1)上帝存在 2)人有原罪 3)灵肉分离 4)绝对真理
信仰之终极为灵魂得救。
佛教之基本假设: 1)人有原身、真我 2)人生有轮回 3)人有罪因堕入轮回 4)人六根难净
信仰之终极为超脱轮回、恢复真我
传统上,中国人的类宗教信仰只有两种:敬天、拜祖先。但中国人的 天虽类似上帝,却非人格化的;
中国人也没有灵肉区分的概念,地狱天堂实是佛教、基督教刺激之产 物。所以中国人信佛、道易,信基督难;
中国人从来不相信绝对真理,相对主义则根深蒂固。所以基督教是一 神教,佛教、道教是泛神教;所以众神皆拜,鬼也享祭。
中国人是入世的,所以是功利的,即使对神也是功利的。我祷告、修 炼、行善、仁慈,神与我财富、运气、多子,所谓许愿得尝去还愿; 我敬佛、拜基督、祭三清,所谓既为神便有神灵多拜一个也无妨。
6、信仰重建
信仰重建非一日之功,政府扶助固然好,一般学人最是重要。似我等 你方谈罢我又论,又何尝不是在尝试呢!愿听网人高论。
〔基甸〕
很高兴听到对不起兄和耕心兄“异议”的声音。耕兄的“宗教、信仰 比较”我觉得基本上是比较客观、公允、有理性的,少数的地方我有 些想“评”的,如“天堂、地狱”的“信仰约化”的问题等,愿意留 到以后有时间再聊。老衲的最后一帖也说得不错。
路兄帖子里谈到的对一种“信仰”“幻灭”的那种伤痛经历令我非常 感动,我想我们这样“背景”的,对此多多少少有一些认同感。“一 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也是我们这样的人很难再“信”什麽的 原因之一。
不过我这一帖主要想谈的是对好些朋友的帖子中背后的“思维方式” 的一点看法。无论是判官兄的调侃,还是路兄的“可怜”(“信教找 精神寄托”),抑或包袱兄的“就是不信”,我左右看到的还是对持 宗教信仰的朋友的一种“迷信、盲从、非理性”的前设,也许这样的 “思维定式”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偏见、成见”,而我们知道,偏见 正是导致不宽容、不理性的原因,所以我们不可不察。我在网上看到 过不少比较好的批判基督教的文章,总结一下不难看出其中大多批判 的是基督教的“不宽容”和“不理性”,这本来很好,但是遗憾的是 批判者自己往往不自觉地掉到类似的“不健康的”:)“思维定式” 里面,结果自己恰恰犯了自己所批判的错误而不自知。我希望我们在 这里“谈信仰”能避免这样的情况。我是个基督徒,并从来不以此为 羞。不过大家这里所谈的“宗教”已经是广义而超出任何特定宗教的 范围,我说到“宗教”也采用同样的涵义。
我上网以来观察“信教”的和“不信教”的讨论“信仰”问题,发现 “信”的朋友之所以被“不信”的笑为“屡战屡败”,有一些“窍门 ”,说出来跟大家听听:
一、“不信”的可以人以“不证自明”的“理性”自居,要是运气不 好:)碰到真正讲点理性,有点思想的“教徒”证明其并非那麽“理 性”了,只要说一句“我又不像你有信仰,我又没有什麽信仰,犯点 错要什麽紧,你这麽相信你那一套是绝对真理,你若错了不是给你的 信仰抹黑吗。。。”。有此“前设优势”,“屡战屡胜”自不在话下 。:)
二、“不信”的在网路“行为”上可以不受限制。反正我又不是什麽 “教徒”,我爱“砍”你就“砍”你,爱不尊重你就不尊重你,爱不 宽容你就不宽容你,。。。就算随便骂你又怎麽样?你如果不开腔了 ,那是你“软蛋”,为了传教活该做“身段”受罪,让我过瘾;如果 你胆敢回嘴,那更是你输:好哇你个“教徒”,你还敢“还手”!你 们XX经上怎麽说的,嗯?像你这样的“修行”,还不给你的信仰丢脸?
。。。
不错,宗教是讲“爱”,讲“善”的,但也应该讲“公义”不是吗? (要不“教徒”们都应该回家闭门“修炼”,网上一个“教徒”都不 会有了。)我自己信仰“爱”、信仰“真善美”,也信仰“公平”、 “宽容”、“理性”。可不可能跟“教徒”在公平、宽容、理性的基 础上平等的“对话”?我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希望,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如您觉著圣经特胡说八道,您能不能像对兄讲的那样真正读读圣经 ,提出些问题,找个适当的途径(比如上南开圣经板:))跟别人讨 论、“商榷”一下呢?如果大家都是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谁也不会 怕讨论“信仰”的事情,“坐而论道”本来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的。
实际上我想克服这些思维方式的“误区”,不但适合关于宗教信仰的 讨论,也适合其它有“意识形态”冲突、涉及“信仰”(广义)的讨 论。四川人有句老话叫“要得公道,打个颠倒”。我以前在网上也说 过,“不宽容”的双面利刃“砍”起别人来虽然“过瘾”,割到自己 脑壳上恐怕也不是那麽舒服。如果“爱人如己”我们还做不到,从“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做起总可以吧!
耕心大哥说:“信仰重建非一日之功,政府扶助固然好,一般学人最 是重要。似我等你方谈罢我又论,又何尝不是在尝试呢!”。诚哉斯 言,智哉斯言!你我无论信不信、信什麽,今天在这里一起学习“宽 容”、学习“民主”,本身就是件有意义的好事。所以,我自己虽然 有忧有虑,还不至于失去对此的“信仰”。
跟大家共勉。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16.19.28.2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