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mongstar(太阳鱼)
整理人: mmxin(2003-01-10 08:35:44), 站内信件
|
于幼军直面网文<深圳,被抛弃了?> (2003年01月07日 11:36)
(南方日报 记者吕冰冰)
只要深圳人充分领悟和发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新“深圳精神”,谁也抛弃不了深圳。
《深圳,你被谁抛弃?》之十问:
1、五巨头欲“迁都”上海?
2、人才吸引力今非昔比?
3、政府部门效率低下?
4、停发新股付出代价?
5、国有企业改革迟缓?
6、深圳有情香港无意?
7、深圳不再向上海看齐?
8、城市环境声名难副?
9、治安环境日益恶劣?
10、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大洋网讯 网上最近一篇题为《深圳,终将被时代抛弃?》的文章,引起数十万网民参与讨论。在中共深圳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式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长于幼军第一次正面回应这一问题。
作者还是爱深圳的
于幼军说:大家在小组讨论时一直提到最近网上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也看了,很长,1.8万多字,作者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写这篇文章,我想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意,如果他不是出于对深圳的爱护和关心,他是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去认真分析,来写这篇文章的。
于幼军说:但由于作者并非完全了解情况,或者根据网上的一些议论、或境外传媒的一些炒作,作了一些不太符合事实的判断,比如说深圳一些大的企业都外迁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的总部准备要搬走了,华为、中兴的总部也要搬走了,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根本不是这回事,这些企业也在报纸上公开澄清根本没有外迁。
于幼军说:不过企业外迁这件事怎么看,也有个方法问题。深圳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一批企业在做强做大,从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到全国各地,下一步还要到国外,去建立分支机构、甚至研发基地,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这些公司的总部还留在深圳,还把根留在深圳。我刚来深圳那一年,也有人说康佳把生产基地搬到东莞去了,说深圳不行了。我要说,有企业要搬走,也有企业要搬来,这来来去去,很正常。
深圳要振作起精神
于幼军说:深圳前20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各界有各种想法和议论,也是很正常的。议论的本身说明了大家都很关心深圳,希望深圳有好的发展。当然,这些议论有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解的情况不一样,难免有些不符合实际的说法,有一些偏误,这些都不足为怪,有议论总是好事,通过议论可以统一大家的认识。
于幼军说:现在没有谁抛弃深圳,现在中央决心办好深圳特区,从江泽民主席在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到这次十六大报告,都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发展的历史地位和未来发展,没有说抛弃深圳的问题。同时,我还要说一句话,只要深圳人自己不抛弃深圳,谁也抛弃不了深圳,要是我们干部自己不争气,精神不振作,不能维持现在的发展势头,那就是自己抛弃了深圳。
深圳面临三大挑战
于幼军说: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深圳的发展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政策优势、区位优越减弱的情况下,深圳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面临着“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的态势。
于幼军说:目前深圳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加入世贸后,外资进入中国投资取向发生了变化;二是深圳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深圳面临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的转折时机。我们的干部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确实需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定位、新的思路、新的发展措施,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知不足而后勇。(南方都市报)
危机感催生新动力 深圳在下一轮竞争如何定位?
在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深圳人可能从未像如今这样充满危机感:在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下,深圳还有优势吗?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深圳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在全球性的区域化发展浪潮中,深圳该怎样与珠三角整合……
刚刚结束的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深圳人的意义就在于,它回答了这些深圳人眼下最关心的问题:今天出现群雄并起、万马奔腾的竞争局面,正是当初建立特区先行先试追求的目标。深圳要转变观念,从过去依靠特殊政策转向在公平竞争环境下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知识和人才,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上来。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圳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努力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力争到2005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寻找差距是为振奋精神
2003年,是新世纪深圳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各项部署的起步之年。十六大报告强调,鼓励经济特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不久前结束的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要求深圳要继续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三个经济高速增长区域,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一个是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轴线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一个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此外,还有西部大开发和沿边沿线大开放大发展。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认为,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正是当时党中央、邓小平同志创办特区、广东先行的初衷。深圳应当为此而高兴自豪。另一方面,全国都发展起来了,兄弟省区市崛起了,在互动推进中就应该提升深圳发展的标杆,拓展深圳发展的空间,要自觉地把兄弟省区市的大发展形成的新挑战变为深圳发展的新动力,把危机感转变为责任感,把忧患意识转变为进取意识。
省委常委、深圳市长于幼军认为,深圳目前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知不足而后勇,寻找差距是为了振奋精神。中央办特区的决心没有变,江泽民同志在特区成立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十六大的报告,也赋予特区新的使命和任务。于幼军强调,这几年说要有忧患意识,不是说深圳已经落后了,深圳的成绩有目共睹,各项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健康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深圳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很足。现在的危机感,源于深圳原有的一些优势有所削弱,政策优势、地缘优势等。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能使深圳人化压力为动力,增创新优势。
不在规模、总量上竞争,要在质量、效益上竞争
在此次全会上,黄丽满指出,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主要体现在:体制改革由过去破计划经济传统体制、立市场经济新体制,转向把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为与国际接轨、具有巨大调节能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由过去主要局限在港澳台和引进来为主转向包括美欧日的整个国际经济拓展,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双向全面开放,使深圳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通道窗口作用;深圳的经济成长由推动工业化经济起飞,转向在信息化带动下的新型工业化阶段;城市建设由创建期进入调整、拓展、优化、提升期,并通过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软、硬环境的全面建设,确立和完善深圳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形态;人民生活将进一步由宽裕小康转向富裕小康。
“深圳的经济增长已由过去的超常规高速增长转向相对平稳的持续快速发展。”黄丽满说,深圳的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有限,和兄弟城市的发展竞赛,主要不是比规模、比总量,更重要的是比质量、比效益、比后劲、比活力、比竞争力,要创造出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后劲的高品质经济。
黄丽满认为,深圳要在全省、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中谋划深圳的发展;要转变观念,从过去依靠特殊政策转向在公平竞争环境下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知识和人才,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上来。
加强区域合作,增创深圳在华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单打冠军”日渐乏力,“团体冠军”后劲十足。加强深圳与香港、与广州、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合作力度,成为此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黄丽满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一是大力发展和提升深圳的国际物流、金融、信息等商务服务功能。二是要高度重视深港两地的互补合作关系,要组织力量专门研究如何扩大和深化深港区域合作问题,使深圳逐步成为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紧密相连的重要金融中心,成为与香港世界商贸中心互为依托的区域商贸中心;三是推动深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整合,形成群体合成优势,更好地与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等区域携手并进。四是深港要联手拓展南中国区域的服务业辐射腹地,包括沿京九、京广铁路和即将全线通车的京珠高速公路的辐射带。目前包括湖南、广西、江西、贵州甚至云南的南中国区域经济,以及广东的粤西、粤东、粤北一线经济,发展潜力都很大。要搞好海铁联运,使深圳成为他们的出海口。
五管齐下谋求新发展
一是要狠抓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扩大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二是要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持走创新之路,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
三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增创深圳在华南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和提高国际物流、金融、信息等商务服务功能,高度重视深港两地的互补合作关系,推动深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整合,深港联手扩大区域合作;
四是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协调推进城市现代化。目标是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高科技的、生态型的、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五是要营造一流投资发展环境,使深圳成为综合营商成本最佳的城市。当前,特别是要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南方日报 记者吕冰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