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经文>>十二有支

主题:十二有支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0:03), 站内信件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

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

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

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

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

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

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

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后来的小乘论书把十二因缘同轮回相配,众生由过去的业而受现世的果报,

由现世的业而受未来的果报,就有说众生涉三世轮回的次第缘起。《俱舍论》把

十二因缘分成四种:一、刹那缘起,于刹那间立十二支;二、连缚缘起,十二有

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三、分位缘起,立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从胎生学的角

度来解释十二因缘;四、远续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缘起

说为有部所采用。

  依分位缘起说,过去世无始的烦恼,叫做无明。依过去世烦恼而作善恶行业

叫做行。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这过去二因,心识开始活动,在受胎的一

刹那成为有情的分位,这就是识。受胎开始的第二刹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备的有

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具足,即将出胎,叫做六处。出胎以后至二、三

岁,只有接触感觉,尚未识别苦乐,叫做触。四、五岁以后到十四、五岁,对事

物渐能识别苦乐,是为受。以上从识到受,称为现在五果。十六、七岁以后,爱

欲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取的烦恼,造种种的业

定来世的果,这就叫做有。以上爱、取、有,称为现在三因。依这现在世的三因

而于未来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称为未来二果

这样,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加上两重的因果,合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唯识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识论》卷八设从无明到有十支为因,生和老

死二支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从过现二世来看,十因在过去世,则二

果为现在世;如从现未二世来看,十因为现在世,二果即在未来世,终究不出二

世一重,所以称为二世一重因果。因为无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识至受五支的因,所

以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这七支为牵引因。爱、取、有三支为

因,缘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称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支,或生起因,称生和老

死二支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四种十二

因缘,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相配,说三因佛性。

  十二因缘有各种观,与四谛观同为重要的观法。《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

四,归纳为四种观法:一、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

生起;二、杂染逆观,即把老死等安立谛说,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三

清净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四、清净逆观,即从老

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第而观成正觉之真理。顺观亦称流转门,逆观亦称还灭门

顺观则为苦集二谛,逆观则为灭道二谛。

--
欢迎大家常来回合策略  宗教信仰坐坐。
欢迎光临
魔法师学院http://wwwmagic.126.com
    
*    *    *    *    *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DOS--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02.106.248.5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