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教派>>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概说

主题:藏传佛教概说
发信人: dlnt()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08:27), 站内信件
藏传佛教概说

洛本仁波切讲


序言

善造此论,含摄三乘,为令众生心坚固。依通义略加说明,为令佛弟子及一般学

人了解佛教,故依三乘法门方便概述。妙哉!佛陀演教三乘,声闻乘、独觉乘与

大乘;声闻与独觉通称小乘,故佛教可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有显密二

宗。乘者,承载之义。


第一章 佛教三乘

第一节 何谓小乘

声闻小乘流派原有根本四部,日后衍生出十八部。诸部流派缘起各自不同。据三

藏义净与宗轮论所载亦各有异,今依藏传佛教教史来说,根本四部说明如下:一

说一切有部,细分七部。由寂护大师传入西藏,藏传佛教戒律依此。二、大众部

细分五部。属于阿底峡传承,中原佛教戒律依此部弘扬。亦有依上座部传戒者。

三、上座部,细分三部,流传于锡兰、缅甸、泰国一带。四、正量部,细分三部

不复传世。

佛教三乘中声闻、独觉、以及大乘各依四部学说,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

观作为理论基础。声闻、独觉是小乘,依四部中之有部、经部;大乘菩萨则是以

唯识与中观作为学理正见。佛云:三乘四部、无有其他。

学习佛教首当了解三乘四部之根源,而后依己发心学习之。佛陀三转法轮依众生

根基差异宣扬教义,演教如来八万四千法门。教导六道众生最高智慧(究竟第一

义),以超越轮回为目标。然众生不解世界实相,追逐有为法以为实有,因而轮

回不断。故佛陀初转法轮时宣说四圣谛,苦集灭道,诸法无常,因果轮回之真理

教导不信轮回因果者,善恶业报之道。若世人皆能依轮回的观念行事,世间则无

有恶矣。对初学者教导无常观因果律是佛法中重要的课题。

佛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最上第一。世亲菩萨亦云:积聚功德有

四,(一)无上,依止佛陀无有更上。(二)止恶,心不生三毒贪嗔疑。(三)

生善念,一念善心得慈悲。(四)行善业,藉此可以积聚解脱资粮。由上可知积

聚善因,行善行,是学习佛法的根本。听闻正法种善因,行正道种善业,其结果

自然可得善报。然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俗义谛之上不能解脱生死,因为行善尚

不能超越轮回。

任何法门皆不离俗义谛与胜义谛,二谛真理是真理与生活之运用指标。解脱轮回

前当先证悟胜义谛,胜义谛亦名第一义。胜义谛是依俗义谛而证悟─了达空性。

何谓俗义谛?俗义谛就是二元相对的有为法。胜义谛是一元绝对无为法。能了知

空性「无二」,证初地菩萨果位,通达不变自性是光明。初生究竟菩提心,何谓

初生究竟菩提心?初地菩萨名欢喜地,初见自性清净是前所未见,故名初生究竟

菩提心。二地自十地菩萨,成就自利利他两种事业,登一生补处。最后舍十地证

清净法界,即得无碍法身,解脱轮回束缚。佛云:言涅盘者,即是如来法身。

初学佛法者需要对轮回无常之苦,有了深一层的体会之后,才会发现世间的苦与

乐皆不恒久,犹如雨花泡沫般;故称变化诡谲的世界为幻化世界,所指的这个世

界,是指世界是不实有的。此时,对于拥有的欲望将会淡,心里开始感觉不安与

恐惧;但却又禁不起外界的诱惑与内心欲望的煎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我是谁?何谓永恒?当这些问题产生时,殷切求真的意愿亦随之开展。如是者则

适合学修大乘佛法。若只是为了解脱自我痛苦者,适合修学小乘佛法。但也有先

学小乘,再发菩提心学大乘,最后依金刚乘开悟成佛。


第二节 何谓大乘

大集经说:其乘广大,故名大乘。大乘亦名菩萨乘,菩萨梵语「菩提萨缍」。菩

提是觉义,萨缍是有情义。菩提萨缍就是以大悲智上求无上正等觉,下度无量众

生苦,具足自觉觉他之行者名菩萨。大乘分显密二宗,但不能将密宗视为单独的

一个宗派,因为密续的基础是菩提心。藏传佛教并非专事密宗,正确的密宗是依

密续经典学习,其见地依唯识与中观。

一、唯识

大乘唯识分二派,唯识实相派:不取对境实有,但取根识所见实有。及唯识假相

派:非但不取对境实有,亦否决根识实有,颇似顽空。唯识之见地有三:

(一)、能所等量,所知多少,能知亦多少。
(二)、能所等性。能知与所知其性相等。
(三)、能所非等量,所知依次第取,如刀断百纸逐一断。故能知与所知非等量

此三宗之见地,见寂护中观论述有详尽解说。

另唯识有三性观。何为三性?一、遍计所执性:执著心外有我之法性。二、依他

起性:依种子因缘所生法而起执著。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之心原本实性,此

心实有真如也。分别此三性,遍计所执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能遮遣。依他圆成

系心内之法,非空而能观照。是名唯识三性观,唯识观者,简舍遍计而持取依圆

二性。

修此唯识三性观,自浅而深渐次有五重。称为五重唯识。一遣虚存实识:认定心

外诸境为遍计所执之虚妄,无真实故而遮遣。心内所生一切,依他与圆成,本体

非无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之观法。二舍滥留纯识:识有八种,前五根识,第六

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依此八识分别识相,则分别为「相分」、「

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此四分。云何是「相分」?相分为所缘之境

后三分为能缘之心。故所缘之相分,滥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为留存后

三分之纯识。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摄末归本识:「相分」系识内所取之境。

「见分」系识内能取之作用。此二者皆从识之「自体分」而起,自体分为本,见

分相分二者为末,故离识之自体分则无见相之末,摄末而归于本。此乃体用相对

之观法。四隐劣显胜识:八识之自体分,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胜故如王,心所

劣故如臣。所以隐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此乃心与心所相对之观法。五

遣相证性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之自体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实性为二

空所遣之圆成实性。云何为二空所遣?即以依他起性之事相为空而舍遣,证得圆

成实性。此乃事理相对,唯识之至极。五重观之中,前四重为舍离遍计所执性而

使之归于依他起性之观法,故称相唯识。第五重为舍离依他起性为证圆成实性之

观法,称唯识观。

二、中观

大乘中观为龙树所创,揭示缘起、性空、中道之学说,中观在西藏分三派:一、

应成派,佛护、月称所创。二、自续派,静命、清辨所创。三、瑜珈行中观派,

此派为寂护所创。

有关龙树所造中观论述,译传甚多。有十万颂的「无畏论」,罗什三藏译。「中

论」五百颂,「十二门论」,「七十性空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

」,「菩提资粮论」,「诸中论」等等。龙树菩萨以大乘性空作为基本,为佛教

南传北传之南空北有,创造出佛教之中道。

然中国大乘诸宗之中道略有异。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天

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云何中道?中道者不二也,非有非空。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名空亦假名,此是中道义。」中论除以龙

树所造论本外,凡依胜义空性的论述,皆可安名为中论,故中论不是一部学说之

别名。但通常所说之中论指的是龙树所造之中观论述。中观旨在破空破假破执之

见,说八不中道究竟无所得,证般若思想。所谓八不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

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但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

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

绝待为中观。

三、因乘与果乘的关系

大乘佛教可分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蜜多乘,一般称显教。果乘就是金刚乘,

一般称密教。亦有通称密宗。密宗一词源自中国佛教分宗,也称真言宗。此宗以

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为依。唐代兴盛后被禁,译有下三部诸多密续,但未

臻完整。此宗,坊间常有居士,持此密法自称唐密传承,自咐是金刚上师,容易

与藏密混淆。日本僧人空海大师,入唐学习密法后归日,成为日本真言宗之祖,

此称东密。

四、藏传佛教并非密宗

然西藏佛教非专事密宗而已,因藏传佛教保有最完整的佛法,含摄三乘。故依此

观点看待,则不能称西藏佛教为密宗,更不能称是喇嘛教,因为喇嘛是法师的意

思。正确的称法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四大传承,红教的宁玛巴、黄教的格鲁

巴、花教的萨迦巴、以及白教的噶居巴。四大教派各有其分支法脉,譬如噶居巴

就有四大八小传承。


第三节 密续

一、金刚乘所说的密续究竟是什么?

金刚乘中之密续是显宗所没有的,密续有四部瑜珈:事密、作密、瑜珈密、无上

瑜珈密。无上瑜珈密分父续,母续,无二续。父续主要本尊:密集金刚,母续主

要本尊:喜金刚,无二续主要本尊:时轮金刚。父续非男性本尊,而是所示以方

便道为主,母续则以智慧为主,无二续以智巧双运为本尊。然究竟父续母续之中

皆含方便与智慧。何谓瑜珈?瑜珈是与心相应义。

二、四大教派的见地、方便及威仪

西藏各宗派皆有其见地,方便及威仪。见地依密续,方便依仪轨,威仪依戒律。

各宗派亦有其根、道、果,皆不离三学戒、定、慧而修证。以根而言:其见地是

根,方便是道,成就是果。云何方便道?方便道就是修持。方便道也就是清净道

清净一切恶业染污,因恶业乃轮回之种子,染污是轮回之因,故当舍轮回,何谓

染污?乌金仁波切云:一切所思皆染污,唯寂静是清净。


第二章

第一节 轮回是什么?

六根、六识、六尘、十八处,即是轮回的根本。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处就是六根六识加上六尘。

一、生命的真相

生灭相续依业力作用,人自受胎后即刻走向死亡,无论是否出生长大成人,从生

至死称为人的一生亦名一期。当前生业尽,意识迫离身躯,意识即入中阴,名中

阴身。受业风牵引,来世父母交欢现其在前,爱欲念头一生,顷刻即再入胎,此

名受生,生死相续不断名为轮回。

二、轮回与十二因缘的关系

轮回主要依十二因缘,分为缘起之所知与缘起之能知,我们当明白十二缘起皆因

无明故。何谓无明?愚疑之别名,非指如畜生之愚疑,而是说执著于世间相对的

一切(诸法)为实有,不了解诸法「实相」之愚昧称为无明。

人最大的无明来自「贪」,贪爱无始累积而成习气,自我以为极为应当,放纵情

欲,如狗啃骨自食其血,终必血枯身亡。世人以苦为乐,此乃人之最大执著,死

而复生无有尽期,这全部都是因不了解十八界究竟真实体性,对内执取妄念为真

实,对外执取诸法为实有之故。

对无明众生来说生、住、灭之存在是一时有的真实,所以佛为不解实相之众生说

四圣谛。但对大乘佛教徒来说,生住灭三相究竟是无,然而这并不是否认世俗的

存在。而是告诉相信因果者,应该进一步了解诸法实相而说空。对于不解空性者

往往误以为「无」就是空。其实「无」是建立在有之上,一旦「有」不成立后,

「无」亦应消失才对。否则对「无」之认知,容易变成有的无而非了义的无。龙

树七十空性论首偈: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

三、「我」的认知

「我」的认知,是在入胎受生后,五蕴和合渐熟时名为成,出胎后渐壮名为住,

次渐衰老病名为灭。故知五蕴一旦和合即有我之概念产生,便生我执。五蕴是指

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身心外相而非究竟实相。五蕴不能含摄情器诸法,

因五蕴是因缘一时和合。然而情器可分因缘法与无缘法,故五蕴不能含摄情器,

因为无缘法不是五蕴所能涵盖。五蕴主要是指有情众生一时假合之心身。因缘法

可说与五蕴同义。五蕴与因缘法皆非究竟真实。

四、三界与诸法的关系

诸法与十二处、十八界同义,诸法泛指三界之一切,皆含摄在十八界之中。欲界

系缚十八界。色界系缚十四种,除香味二尘与舌鼻二识。能受生色界者唯离食欲

方生彼处。受生无色界者须离色欲方得生彼处,受生无色界只系缚三种,意根意

识与法。简言之,受生无色界四处乃是意识作用,故四禅八定尚未超越三界。

何谓一切法?依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云:法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

不相应行。五无为。无为法也称为无缘法。前四品皆为因缘法。何谓色?色有二

显色与形色,显色有四种,青黄赤白,余色皆由此出,不可数色。形色略有八种

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各各相互依存而有。若心与心所二者俱生时,诸种行为皆

依心而行,便称有为法。何谓与心不相应,譬如寂灭等有十四种不相应行。十八

界的分判是依其名字及作用来分别,因缘法与无缘法是依其体性作分判。何谓因

缘法?情器之中的五蕴皆称之。何谓无缘法?情器之中的空、择灭、非择灭,都

是无缘法。

情器的空,非因缘造作,故称无缘,是本空,如宇宙之虚空。情器之空,正确来

说应当是含摄情器世界的虚空。情器世界分为有情世界与如器世界,器世界并非

一定有「有情众生」或「无情众生」存在。对于情器世界,爱因斯坦以牛顿力学

为基础,主张时间无论在任何场合永远以一定的速度流动,空间则是均匀地无限

扩展,认为宇宙情器世界没有创生及演化。但在1929年时,宇宙是永恒的知见被

推翻了,美国的哈伯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之中。如此的话,往回倒渊,宇宙则是

愈来愈小。这种发现证明了宇宙的生住坏空的真理。科学家提出宇宙的开始是个

物质受到压缩,中子及质子的气体挤成一团时,产生了各种元素。这里所谓的宇

宙中的物质指的是氢氦之类的轻元素。这意味著宇宙的开端是从「空」开始,本

空之中本来即具有生的力,虚空中的质子和中子自由自在四处飞窜,代表风的作

用。

根据量子论,「无」是不均匀的。从无中,诞生了具有极高真空能量的10^{-34}

公分超微小宇宙。「真空能量」亦即本空中本具生的力量。当真空能量发生急速

膨胀也就是暴涨之后,而形成火球,这就是大霹雳论,符合火大之生成原理。在

膨胀之后,冷却的过程中产生了水,而有地大之宇宙构造生成。这些科学家的发

现证明了佛陀所说,情器世界不离成住坏空的循环,一切物质皆由五大所和合。

生之五大是空风火水地,灭之五大是地水火风空。以上是对宇宙情器,引用科学

家理论加以说明。

什么是择灭法?觉知性空名择灭,觉知虽然依心,但觉知之空非造作,故是无缘

法。觉知「性空」依禅定,有学者说,禅定只是冥想死亡,这是不解禅定的。以

人而言,死亡的是躯体而非「精神」或「意识」。但亦别误会以为意识不死,「

心」的定义,无人可定义,

噶玛巴说,心无始性空能显一切。心与心所二者一时不可分,心若谓光明体性,

心所即所显之念。一般人取念为真,以为是心,而不取心的明空。明空不二是心

的自性。故觉知本来心是空,就是观心之「念」的生灭,不加取舍,令心住本寂

才是觉知性空的本意。观照诸法无有自性,因无自性故不生,不生故不灭。如是

逐渐对空性有初步体认。而非执取一切是空,入断见之缚。何谓非择灭法?凡自

行消灭者名非择灭法。与小乘三无为的解释不同。如时间。此皆非心所能造作,

故称无缘法。

因缘法涵盖五蕴,五蕴依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何谓五尘?五尘之色有二相,形相

与色相。形有八,色有四色,青红白黄。五尘之声有二音,有情音与无情音(大

地之音)。五尘之香有二香,香气与臭气。五尘之味有六味,甘、酸、咸、辛、

苦、涩。五尘之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


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意义。色蕴,含摄声、香、味、触等。受蕴,依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而有作用。其体性有三,喜、苦、不苦不乐。想蕴,

依境而有想,可分正确与不正确两种。如杯弓蛇影,即是不正确。行蕴,分两种

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行。心所也就是心相,心的所知,执著心的心所所生

之相。十四不相应行就是非色(六尘)非心之行。如,得、无得、众同分、无想

事等十四种。心所与十四不相应行六尘,皆属有为法,故是行蕴。识蕴,小乘分

六识,大乘唯识称八识。佛于证契大乘经上云:众生者是有性想和合故。所谓地

水、火、风、空、识和合,名为色界,而入缘起及因果业。众生身死,识迁随业

风牵引,再受业报受身,或胎生或卵生、湿生、化生。经上楞迦主问佛说:识的

量如何?作何形色?佛言:是无限量无色无形不可显现。无碍无似无住无表。若

有人以为识无量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取为「空」,此见即是断见,不解空意。若

清净识之无明为清净,即无生死了别之相;但凡夫执取客尘,以为实有故有染污

而有所谓无明爱染习气等。

小乘以识为实有,唯识亦主张有八识,第八识名为藏识亦实有。唯中观主张究竟

「性空」,「性」即所谓「有性想和合」,「空」非无而是指识无形色不可言说

故说空。性空一词并非知见定律,若执性空为见则难窥诸法自性空。因空本不可

见。让窘多杰云:见无所见即是空。

情器相对世界依其体性可分为物质与意识及不相应行三种。一、物质属色,亦可

分可见与不可见二种。可见者有形色可加分判。山川大地诸物皆是。不可见者指

戒律威仪遍满全身不可分。专指修行人之戒德。为何戒是色,因戒依色而修。戒

分别说三种:善、恶、非善非恶。善戒有三,别解脱戒、等持戒、无缘戒。别解

脱戒有八种: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比丘、比丘尼、八关斋

戒。等持戒:修空性之戒。无缘戒:唯见道以上者所持。另两种戒,恶戒与非善

非恶戒有争议,在此不讨论。二、意识:小乘说六识,大乘说五十一心所。三、

不相应行:专指不属于物质及意识的。以上所云是情器世界、轮回的简义。

第二节

一、为何堕轮回

轮回是依十二因缘和合的关系,故说十二因缘是轮回的基础。以现在、过去、未

来三世,看待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受孕成

形未具六根)、六入(六根成熟)、触(出胎)、受(与外境产生苦乐觉受)、爱(习染

产生爱欲)、取(取舍分别造作)、有(执著产生未来业果)、生(来世受生)、老死。

无明可以说就是贪、嗔、疑三毒,也就是愚疑。凡对二谛实相不了解者皆称无明

无明与行可视为过去二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归类于现世五果。爱、取

有,则是现在三因。生、老死,未来之果。此乃依现在当世观点方便说明十二因

缘。事实上,三世之中皆含摄十二缘起,未来世,虽未发生,但建立在当下。流

转于生死间的就是缘起。

佛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情器不离因、缘、

果,一切当舍、唯自性金刚种性不可舍。诸法体性本来恒寂,若离有无二边,一

时成就果位,染污即可清净。三乘之方便道,皆为清净一时之染污,为证本初佛

性故。证悟时则有别于本初清净,名重新开悟。佛性之见地、噶居、宁玛、萨迦

各有见解,但格鲁学者不同意佛性本具说。道上充满迷惑与无明,佛法就是为了

清净道上的迷惑而显现。众生皆因迷惑而堕入轮回,生生死死无有尽期。为超越

轮回而修行名为行道。

二、如何行道舍轮回

行者可分下根、中根与上根器。什么是行道?行就是实践,道者修行之途径。下

根器行者:以坚信佛陀法教为最上,建立知见。相信因果轮回,修依居士戒,行

十善法舍十恶,以四无量心为来生而修。下根行者虽相信因果轮回,但不解因果

实相。中根行者是指声闻与独觉。其见地,依我无我,但执著识究竟是实有。认

知三界唯苦,如火宅,生厌离心。受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其修

行依禅定等持,止观双运。

止息修九住心,什么是九住心?九住心将心安住于清净无想境。九住心又名「九

次第定」,与三界九次第定有别,九住心以欲界为基础,故也称作预流禅,因在

欲界无禅定可言,故称预流。所以九住心也可说是,欲界禅修止心于一处的九种

次第。九住心分别是,一内住、二续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调伏住、六寂静住

七极寂静住、八专注一静住、九等持住。

超越九住心后,小乘行者进入色界初禅天修四禅八定,观修四圣谛苦、集、灭、

道,经由观照觉知,我是苦因,故以无我为道,证寂灭果,名罗汉。罗汉可分有

余罗汉、无余罗汉。其修止息证色界四禅十七处,修观照证无色界天四处。

大乘与小乘之行者在禅修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止观」境界。大乘修止息依欲界九

住心修,令心止于一处其性不动如山,渐稳渐明心生法喜,即依诸法性空缘起真

谛,观照外境究竟非恒有,内照自性。

上根者:是大乘显密的行者,其见地,证我无我、法无我。修行依止观禅定,观

修空性,发无上菩提心,以愿众生皆成佛,自觉觉他为最上道,证无二果,名佛

陀─觉者。

三、什么是欲界

三界中之欲界有六天: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时分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

自在天。时分天以上依虚空,两旁有日、月,时分天,以上也属天道。欲界可分

两部份,为坚固色及虚空。

虚空含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小世界结构皆同,中央是须弥山,矗立在大海中

央,须弥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轮之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岩层),再下去为火轮(地心

热岩浆),风轮包围在外(大气层),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似一四面形的山,底部有四个方形阶梯,上面是方形的顶,越上则越宽广

山腰有日月,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是欲

界六天中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之顶。中央之主名释提恒因,其有三十二位

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此天一昼夜,地球日一百年。

在忉利天之上有时分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再上为色界十八天,无

色界四天。须弥山下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围绕。每一重海,间一重山,至第

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的四方有四大洲,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神洲,北俱芦洲,又名四

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

六欲天、至无色界四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

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以现代科学来说,一个小世界就是星系,娑婆世界指的是太阳系;每个星球皆有

七重金七重海构成,此即万有地心引力之由来,重力将每个星系集中为星系群,

这就是一中千世界,科学家指它为银河系。由此可以证明苍芎的宇宙至少有不同

的三个银河系所含摄。

坚固色(地球)以须弥山为基础,山顶有四阶,住阿修罗,须弥山四周是四大部

洲,有海,海中住八大龙王。山顶上是欲界六天,有三十三处,非三十三层。

由下依序遍及六道众生。最上是天道,再下四阶处是阿修罗,四大部洲住人类及

畜生。畜牲分水陆。在喜玛拉雅山下方为恶鬼道,印度多杰殿菩提迦耶金刚塔下

方是地狱谷。六道中以人道为尊,是因为可以修行。若出生为人又不珍惜短暂的

生命,实在可悲。人之所以无法见到其余四道众生,是因为眼识作用受到限制,

不能感应的关系。若修行得五眼则可见三界,如是六通之眼与民间所谓的阴阳眼

或第三只眼不同。受生欲界,唯一是苦,不离生死。

四、业力与业果的关系

我们为何受生于轮回中,究其原因,皆由业力作用及习染牵引所导致。佛说业力

不可思议,是凡夫所不能知,连十地菩萨亦不能尽知,唯佛全知。

什么是习染?简单来说,习染就是三毒:贪、嗔、疑。三毒所造业即是恶业。业

力就是业的力量,业是众生所言所思所行最后的结果。业有依缘及无缘两种。依

缘的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亦可说是善业、无善业及不坏善业三种。善业是

受生人道及欲界之主因。无善业是受生下道,畜生、饿鬼、地狱之主因。不坏善

业是受生色界、无色界之主因。不坏善业因修止息而得,证色界、无色界。成熟

即不变,故名不坏。

善业也是轮回的因,同时善业是无常、非究竟。若人对善业起执著,面临无常时

若生妄念,亦会受生下道。当今有畜生之福报不输一般人家,即是最好证明。业

亦可分共业与不共业,共业是众生不同业因所造之共同业果,譬如山川大地天灾

等。不共业是个人所造业因,果熟还自受报。一切有情皆由业缘所生。维摩经方

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另「无缘业」,是说行者已证罗汉之果但尚有色

身业报,此业即名无缘业,因已不再造业因,心境寂然又名有余涅盘。

果之业:通常云现世报、来世报、未来世报三种。亦可以定业、不定业来说。或

以随喜业果与成就业果,或白业、黑业、黑白业等加以区分说明。黑业中以五无

间罪为重,中国大乘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僧,名五逆

罪。西藏佛教则是以,杀菩萨、行者(闭关中)、成就五道者、偷盗僧财、毁坏

佛像、佛塔、经典。白业中以三善业为最上:布施关中行者、持戒清净者、修等

持清净者。持戒清净与修等持清净两项皆含自他,自己修与帮助他人修。


第三章

第一节 修行的次第

一、五道

善业之积聚是重要的,因善业是修行五道中的资粮道,一时虽不能解脱,但仍是

解脱的基础。积聚善业的方法有无量,任何以慈心、悲心或菩提心所行所忆皆是

善。其中以七种最适合行者。(一)抄经,(二)供养三宝,(三)布施下道众

生,(四)听闻佛法,(五)读诵经典,(六)说法开示,(七)修等持。以上

是积聚资粮道的方法。

在修行道上有五种次第,故说解脱有五道: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

四、修道,五、无修道,五道是行道的次第。三乘佛教对五道见地各有不同。

依释迦牟尼佛所证五道为例。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未降生净饭王子前身

曾历三大阿僧只劫,在古释迦牟尼佛如来前发菩提心,入资粮道,其间经历三无

数劫,至宝髻如来示现人间时,圆满初无量劫;至燃灯如来时圆满第二无数劫,

至毗婆尸如来时圆满第三无量劫,直至降生为王子剃发苦修六年,到菩提树下金

刚宝座,初夜降魔为止,仍属资粮道,其后中夜入定,始证加行道、见道、修道

后夜时,明月繁星出现,始于金刚宝座证无修道,成就正等正觉。

但大乘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初无量劫时,圆满资粮道与加行道,初地至七地菩

萨时圆满第二无量劫;八地至十地圆满第三无量劫;故释迦恒古以前已非凡夫。

依最后身前,释迦于摩醯首罗厚严天中(奥明天),受十方一切诸佛大光明灌顶

刹那证十地圆满之智,成就十地菩萨,同时圆满证得法身与报身,名正等正觉无

上之佛陀。此时报身安住于此,化身依十二相成道示现人间。

云何十二相成道?即是:在天道兜率天圆满事业。入母胎示现六牙白象足行。十

月住胎表示证十地。降生蓝毗尼花园。年少英勇习武人间称狮王。受用嫔妃方便

圆满世俗道,善理国事舍离苦果恶业及王妃。远离家乡骑马天边行,于清净佛塔

圣处自剃发。尼连禅河畔苦修六年,勇猛不懈圆满精进道,成就无上禅定。为令

圆满无始之梵修,前往金刚宝座菩提树下,成就金刚不动正觉。怜悯众生于鹿野

苑初转法轮,开演三乘方便菩提道。于舍卫国中展神通。拘尸那罗示现涅盘。此

说释迦佛于最后身前已是十地菩萨,经灌顶后证佛果位,再以化身示现人间,圆

满十二相成就道。如是示现是佛的慈悲展现,与小乘说法截然不同。

另依密续说,释迦牟尼先依显宗契经圆满三大阿僧只劫,证十地菩萨,在奥明天

与金刚亥母双运作第三智慧灌顶,证得胜义光明,复受一切诸佛第四名词灌顶或

说第四无上灌顶,得「无修双运金刚持果位」,是为成佛。成佛后以化身示现人

间,为净饭王子,至尼连禅河边入定时,至天道说法六年。此与小乘及显宗之说

有明显差异。

二、诸道差别

五道之间各有品位:

一、资粮道有三品。

二、加行道有四位,暖、顶、忍、世第一。

三、见道有二定,正定、后得定,见道后即是初地菩萨。

四、修道有十地。

五、无修道是佛。

小乘的见道:证四谛苦集灭道、十六行相,主要依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

无我为修行所依。

何谓无常:见一切诸法极致细微皆无是常。

何谓苦:见一切有为皆苦。

何谓空:见情器无创世主。

何谓无我:见内无有具生实有相,五蕴色受想行识皆无我,但识性如微尘则是实

有。

故小乘以了达无我作为见道。用以对治我执。大乘则是以通达空性名见道。小乘

修道证八地:千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作护地、已办地。

第八地是声闻罗汉果。

小乘修道有二,世间道、出世间道。

(一)修世间道:证预流果,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处。四禅八定加上预流果,名

九住心。修世间道,可解脱欲界烦恼,证色界第一谛,依次证悟至无色界之果。

外道亦可证。小乘修无我最高也只是证得无色界之果。世间道可谓外道法门。

(二)出世间道:于证得见道后,依次第增长,小乘证罗汉果,名出尘。小乘在

三界之中所证四果名为预流、一来、不来、罗汉。

欲界证预流果,属于见道(须陀洹)。色界证一来果,属于色界第一地至第五次

第(斯陀含)。色界证不来果,属于(阿那含)第五次第至第九次第。

无色界证罗汉果,阿罗汉果位亦分九次第,故每一果皆有九次第。

小乘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智慧品中详述)与止观,威仪修十二头陀行,对治贪欲


何谓十二头陀行:
            1.持粪扫衣               2.但持三衣
            3.但持毳衣(鸟兽细毛)   4.但一座食
            5.次第乞食               6.不作余食
            7.处阿兰若               8.常住树下
            9.常露地坐               10.常住冢间
            11.常期端坐              12.随处坐

另有常随四沙门法:
          1.他骂不还骂               2.他怒不还怒
          3.他打不还打               4.寻过不寻报

以上小乘见道、修道简述。

三、大乘见修二道

大乘见道知见有四:(一)、诸法无我;(二)、生二谛菩提心;(三)、生胜菩提心

智慧资粮;(四)、观修三轮体空。(第三、第四皆是智慧之异名。)

大乘见道依诸法无我性空之见地,观照诸法体性无实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分俗

义与胜义,亦即世间菩提与究竟菩提。菩提者,觉性也。

俗谛菩提心有二,愿菩提(愿众生成佛)与行菩提(行菩萨道)。

一、愿菩提:修四无量心,以慈悲喜舍长养慧命。云何慈悲。慈悲有三:1.慈悲

众生苦,名为众生缘悲。2.慈悲罗汉未成佛,名为法缘悲。3.慈悲菩萨未成佛,

名为无缘悲。云何喜舍:随喜众生一切善,随喜罗汉一切善,随喜菩萨一切善。

舍怨亲有情住大平等,心离一切因缘非因缘,悲空双运。

二、行菩提:修十度。何谓十度,又名十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是唯识宗所立,称名十胜行。六度波罗蜜有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般若,加上方便、愿、力、智为十度。一、布施有三

财施、法施、无畏施。何谓无畏施?令众生不畏惧名无畏施。布施有四法:能坏

对立面法、如悭吝,能证法无我、无分别慧,满众生愿,成熟三乘种性。二、持

戒有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积聚功德如十度)(三)饶益有情戒(万行诸

法)。亦有三戒名:(一)救难戒(二)善愿戒(三)出离戒。此三戒出自阿难典故。


[成军按:此阿难通常称作阿难陀,非佛之从者,记诵佛经之阿难。]

阿难未出家时,结婚恩爱,爱不能舍,夫离时,妻以津沾衣襟,乾前归。一日佛

至阿难家,叩门久不应,内里嗯爱声,久候,佛自离去。阿难后追,佛云阿难:

「如是易生障碍。汝妻美否?」遂以神通带阿难至天上,见天人双运享乐,问阿

难天女如何?难想个个皆胜人间,至一处见四天女无人伴,趋前问天女如何无人

天女云:「等阿难。」阿难大喜,反问天女:「阿难如何至?」天女云:「因阿

难向佛祈戒故,功德无量。」返人间,阿难即向佛求戒出家,名救难戒。然难心

忆天女想。一日,佛携阿难至地狱,见一切恐怖油锅死难相,唯见一锅无人,问

卒何故?卒曰:「等阿难,因阿难住天上福报享尽当堕地狱受苦。」阿难闻已返

回人间为避苦难,遂再度与佛求戒为免恶业苦,名善愿戒。日久察觉轮回无苦之

谛,祈佛摄受出离三界,佛授戒名出离。

三、忍辱有三:(一)安受苦忍:忍一切痛苦,入行论云,无痛苦不能行道,苦是

道之基。(二)耐怨害苦:对伤害我者不生怨恨,并且恭敬能受。因为若无他人伤

害,不能修恭敬慈悲。(三)谛察法忍:对空性见地不生畏惧,用以对治外道之神

论,及人间荣华富贵。

四、精进有五: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精进、不退精进、不满精进。

五、禅定有二:一、小乘世间禅。二、大乘出世间禅。小乘世间禅,修九住心,

观四谛,证四禅八定,解脱一时。外道亦可证无色界四处。大乘出世间禅,修九

住心止息,观空性,如虚空定名金刚定,名勇士定。正定,后得定,云何后得定

禅修出定后于四时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安稳内心清明。

六、智慧有二:俗智与真智。俗智:包含两种五明,大五明与小五明。何谓大五

明:工巧明、医明、声明(造字)、因明(逻辑)及内明(三藏)何谓小五明:

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内明三藏分为二:(一)九分教属于

小乘: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方广、希法、论议。(二)十二分

教属于大乘: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

希法、论议,依文字、含义之经教归纳经、律、论三藏。

真智亦分有二:了达诸法体性及了达诸法空相。了达诸法显现之空相是俗谛,了

达诸法体性真如才是胜谛。但其了达诸法显现是空相,虽名俗谛但已近似真如,

故明白通达俗义胜义二谛皆可名智慧。

将内明归纳为俗智,意指对三藏文字般若之了解而非了达,了解文字,不代表通

达彻悟真理。但内明是解脱之基础,若不经由内明之学习绝难真正解脱。因为胜

义谛是依俗义谛而证悟,不能了达俗谛即不能证胜谛,若不通达胜谛则无法透视

俗谛。云何胜义谛?胜谛有二:1.同义,名随究竟。譬喻诸法空相。2.实义,名

真实究竟。譬喻诸法体性。

寂护云:修观照无我时,终不可得,是心所造见地,非究竟真实。因真实离戏,

修而舍之,方可证。故修观空性,得终不可得,名近似究竟智。与究竟智同义,

故名随究竟。

云何真实究竟?真实究竟有十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

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

空、无法自性空。另有十八空,加上无法空、有法空。名真实究竟。因证诸法内

外真实体性故。云何大空,十六空之一,诸法自性空,遍于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云何空空,十六空之一,空性本无实性。

另有四空说,又名四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四空:空、极空

大空、一切空,四空与明、增、得、光四喜对应。四空中之大空,对应受离喜妙

乐。空是离戏,唯心证知,简单的分判为自空、他空。云何自空:心的能知,对

应内观一切是空。云何他空:心的所知,对应外显一切我无我,法无我。若通达

空性可证十地菩萨。以上六度般若蜜竟。

四、如何行大乘五道

行大乘五种清净道:资粮道、闻法;加行道、思惟;见道、证空性、登初地;修

道、圆满九地;无修道、圆满十一地成佛。

行菩萨道当依七支供养,七支供养为:一、顶礼:恭敬服侍上师,绕行佛像、佛

塔,上师走近、起立致敬,施药病者。二、供养:财施、观想施、以身施。三、

忏悔:依四对治力忏,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云

何四对治力:1.顶礼诵百字明忏悔。2.观想本尊或皈依境。3.献曼达、作擦擦、

供养食子、造佛像、印、抄经。4.诵经持咒、避免生恶业。四、随喜:世俗善业

外道善业、阿罗汉功德、佛菩萨功德。五、请佛住世。六、请转法轮。七、回向


修七支供养,可得两种结果。

一、俗义的结果有二:

1.上生具足七功德:长寿、无病、相好、福报、家庭美满、富足、聪明。

2.得人身,具足十八种功德,八有暇、十圆满。八有暇:远离地狱、饥饿、旁生

边鄙人、长寿天、执邪见、佛不出世、喑哑等八种无暇。十圆满:得人身、生中

土、诸根具全、未犯无间罪、敬信佛教、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入佛

法、有善师、前五自圆满,后五他圆满。

二、胜义的结果有三:证罗汉、辟支佛、佛(菩萨)。罗汉不解空性,独觉证世性

微尘是空,但心是实有。独觉于佛与罗汉皆灭后,独居尸陀林,积聚一百劫功德

成就,自身不说法,以身教。又名缘觉,依因缘而觉。声闻是佛亲传弟子,亲闻

佛说法,佛虽以涅盘,但口耳未断故名声闻。独觉则无传承、转世、化身。菩萨

有受戒菩萨,及登地大菩萨。佛陀,名正等正觉,大菩提,大涅盘,全知,善逝

出有坏,大圣,无余罗汉,医王,能仁,等名号。

佛之三大功德:善因、善果、善业。云何善因:佛有三大阿僧只劫功德,于第一

大阿僧只劫修资粮道及加行道,第二大阿僧只劫修见道及修道之七地,第三大阿

僧只劫修修道之七地至十地。云何善果:证三身或云证智慧身及功德,自利之法

身,利他之报身化身。

佛之化身有三:

(一)、技艺应化作事业,如教化乐神乾达婆,佛自化乐师,演奏乾达婆琴。

(二)、凡夫。

(三)、悉达多,圆满化身。

佛之善业功德有二:离系功德与成熟功德。

一、离系功德有十六种与染污分离:
1.十力:名如来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界智

  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

  力,知死生智力,知漏尽智力。
2.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出离道无畏。
3.四无碍解:菩萨正确通达诸法相之四种智。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

  辩才无碍解。
4.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

  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为喜怒之心念住。
5.三不护:佛身语意三业清净,微细过失亦不沾染,故不畏他知,不须防护。即

  身不护,语不护,和意不护。
6.十八不共法:惟佛所有,行所摄六,证所摄六,事业所摄三,时所摄三。
7.四无余清净:身、所知、心、全知圆满。
8.清净智:习染清净后得智。
9.大慈悲。
10.当下全知。
11.无垢染。
12.知三世、当下之过去、现在、未来。
13.知未来、未来之过去、现在、未来。
14.知过去,过去之过去,现在,未来。
15.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智眼。
16.具六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二、成熟功德:佛身功德,显现三十二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佛语功德,出三藏

法音一切善语。佛心功德,令心清净之弟子无碍相应。

佛事业有二:利他事业与自利事业。

一、利他事业:分因与缘两种。因者:众生本具佛性故得以作利。缘者:众生自

具信心故得以成缘。佛性是因之名相,有多种,譬如善逝体性,有情真性,本具

体性,无缘种性,不坏自性等等。云何是因?因者本初佛性也,自性常住佛性中

一切有情皆可依道而开显菩提成觉,或成就自性身依所住之处,此所谓住之处,

即是心的本初佛性,或谓心的真如体性。自性与佛性非一非异,为方便说,故以

自性常住佛性中。譬如醐于乳之中一样的意思。但世人却受无明之惑以为凡夫,

不敢确信自己本具佛性,或自大妄想以为自己即是佛。云何是缘?缘者随增性,

佛性可以清净道之造作成就佛身。如何是造作呢?闻思修名为缘,造作始有力,

常养我慧命,从而增广空性之见。云何随增性,以信心及虔诚依止上师,闻法而

畏惧世间之苦,是名随增性。云何具德上师?具德相之上师当具足菩萨戒,次精

通大乘法,能以慈悲心授与灌顶,行住坐卧不离菩萨戒,面临命危不舍菩萨戒。


何谓佛的三身事业?

佛有三身事业:佛陀的法身事业,遍一切处是全知。佛的报身事业,通达情器恒

顺众生,常住净土为登地以上菩萨说大乘法。佛之化身事业,住世间示现十二相

成道,利益群伦。云何十二相成道?一、白幢(佛前生之菩萨名)自兜率天降生,

现六牙白象入母胎。(佛入母胎后始称佛)

二、住胎十月,表示十地成就。三、腋下出胎,四方各行七步足下涌莲。四、少

年习艺。五、技冠群伦,娶妻,耶苏陀罗。六、二十九岁出离,佛塔自剃发。七

尼连禅河畔六年苦修。八、舍苦行往菩提迦耶金刚座。九、是夜降魔。十、凌晨

举头观星辰开悟成道。十一、三转法轮。十二、涅盘。

何谓佛陀的自利事业?

佛陀的自利事业是,如来诸烦恼等障已尽除,证极清净法身,遍一切处。

自利益事业是法如如,不可思议,无有表示,唯佛能知。


第四章--佛堂礼仪

    欲闻如来真实法 愿生无上菩提心
    自利利他诸微善 回向如母有情众

一、佛堂安置简介

安置佛堂之意义在于让自已及家人,修行有所依处,而非佛堂有佛。佛像代表佛

之身,佛在吾人心中。佛堂是本国佛教徒之惯称,藏传佛教则称「坛城」。

修行五次第中以资粮道为先,所以聚福慧资粮是每一位佛教徒的日常功课。积聚

方法有七种:供养三宝、抄经、听闻佛法、行六度、读诵经典、持真言、修等持

其中以供养三宝最方便。所以我们是为了方便积聚福慧资粮而行供养,供养的对

象就是佛法僧三宝。以佛像代表佛陀之「身密」。以显经或密续法本代表佛所说

之「语密」。以舍利塔代表佛之「意密」。如此佛之身语意三密,象徵佛法僧三

宝,则圆满矣。应当将佛之身语意三密安置在坛城中以行供养三宝之所依。

坛城中央安奉释迦牟尼佛佛像。佛像之左方可安奉母续本尊,如绿度母及「法本

」、「经典」。右边安奉父续本尊如文殊观音、金刚手等以及舍利塔。佛像供养

处宜略高。佛像前可供曼达盘,最外缘供八供。一切佛像、舍利塔皆须请上师装

脏开光加持。坛城的布置宜简单庄,但乃可严饰伞盖法幢。

二、早晚行供

供养有两种:一·实物供养、二·普贤供养。

何谓实物供养?实物供养分两种,一种是自已所拥有的财富及一切最好的东西。

另一是人我所共有的,例如天上、地下、水里的宝藏。何谓普贤供养?普贤供养

亦称观想供养,是依心所作。何以名为普贤,因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中供养最胜

者。观想世间一切宝物,譬如四大部洲,日请山川及自的福报功德等作供养,称

为普贤供养。

依藏密传统,在坛城前必备八供─水、水、花、香、灯、涂香、食子、乐器,乐

器代表音乐,以海螺或「丁夏」代表。八供是最简易的一种供养,在寺里有用一

千个八供作供养,供养愈多,积聚功德愈多,但发心须正确,心应不执功德。

一般佛堂八供之意义:
(一)水--供养诸佛菩萨饮用。
(二)水--供养诸佛菩萨盥洗。
(三)花--供养诸佛菩萨一切美好的色。
(四)香--供养诸佛菩萨世间美好的香。
(五)灯--供养诸佛菩萨眼识光明。
(六)涂香--供养诸佛菩萨涂身之油代表世间美好之触。
(七)食子--供养诸佛菩萨之食物代表味。
(八)音乐--供养诸佛菩萨世间妙音代表声。

八供供养依六根识色声香味触法转化为清净六欲供。

在密续法本修持中经常会念颂到八供供养文时,应观想自心中放出八位供养天女

如是可令我们积聚更多功德。另外献曼达供养时,须观想卅七种供养。献曼达是

四加行之第三加行,藉献曼达以聚功德。佛云:众生欲正觉,广聚无量粮。因此

我们必须作供养,行资粮道。此乃佛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说之方便法门,并非佛

菩萨需要这些实质的物质,各位定当明白。

为积聚福慧资粮,更应了解所们一切供养,皆是「空性」,究竟非实有,皆依因

缘而生,故称空性。更一层体会大乘三轮体空之真谛,无施者、受者、所施物。

如此方便行者积聚智慧资粮。若以空性见解行实质供养,所积聚的就是福慧二资

粮。对未了解空性的众生而立,作普贤意缘供养是一种心念转化的训练,可消除

对诸法执著之概念,可清净遍计所执性。

三、供养的功德利益

供养八供时,八供杯及油灯杯须擦拭乾净,擦拭表示去除五毒习染尘垢,愈清洁

聚的功德就愈纯净无染。以实质供养坛城三宝,是依四部密续的作密瑜伽及事密

瑜伽来做。在第三部瑜伽及第四部无上瑜伽时,则比较不重视实质供养的东西,

一切都以「心」的观照力量作观想。但对未修止息或止息尚未专一的人来说,观

想如流水般不能清晰,容易出现妄念。具有观想能力时,那么一切内外染污不净

就可藉由心的力量转化为甘露。譬如有时候供养护法会用到酒,就有人会质疑,

五戒有戒酒,为何你们供酒,因而起大谤心。有此怀疑者当知供酒非自饮,且经

「心」转化而成为甘露,并非酒改变了,而是心的分别净化了,密续主要对治分

别心,此点甚是重要。

四、八供

一般面对坛城的八供是由左到右(水、水、花、香、灯、涂香、食子、音乐),

这种摆置是供养父续本尊。若坛城所供养的是母续本尊,八供就必须由右至左--

水、水、花、香、灯、涂香、食子、音乐。假如坛城有父续母续本尊则可摆两套

或依较多佛像决定,只摆一套。

八供中的「食子」,可用果实代替。平常皆以「供养食子」为主,除非修特别本

尊时才会更换。「食子」大致分慈悲与忿怒两种,修忿怒本尊如普巴金刚或大黑

天时,则另有代表花和食子两种特别食子,食子有时亦作本尊坛城。供养八供可

以实物供养,或仅以水供养。依据噶居巴传承,积聚功德最好的方法就是供水。

因为水取得容易且经济,大概是噶居巴上师过去经年皆在山上,无力做太多物质

的供养吧。其次水代表空性的特质,能显现一切,但本质是空,具有无常易变的

特质。因此供水较不易生起执著。

除了供养八供之外,尚须供养一切僧伽,因为僧伽是佛法实践及持有者,特别是

金刚乘的上师。一位值得众生尊敬供养的上师,必须具备三种德性:无间断的传

承加持,精通三藏,对众生具有无上慈悲。特是不贪求名利供养。而一位好的弟

子也必须具备三种德性:闻、思、修。闻就是听闻佛法,藉以增长正知正见。思

就是思维所闻而后知,了解因果及无常,依止观修持。修就是行菩萨道六波罗蜜

随喜世人、阿罗汉、菩萨之善业,自已则可依四加行精进,或建寺、塔、庙、佛

像、点灯等。

若有能力建大寺最好,若无亦可以欢喜心随喜,虽少量金钱布施,但胜亿万富翁

一毛不拔。欢喜心随喜,钱虽不多,但犹如滴水入海,海不枯则功德一滴不灭,

最为殊胜。若连家计生活都有困难者,更应当生欢喜心随喜他一切善而赞美,不

能千斋供僧,至少一包盐或一念欢喜供养,如是与建寺者功德等同。密勒日巴曾

云:护持我修行者,功德与我等同。

广结善缘,积聚善业功德,将可利益我们在修行上减轻障碍,并且长寿。放生也

是一种方便的布施法门。放生时不可预先至卖放生处订货,以免生意人造恶业。

放生的对象不限小鸟,凡一切众生一时生命将受害苦,皆是我们放生的对象。如

路过山产店则可整笼买下不可挑,以示平等,带至保护区或山上,请上师修法加

持后放生;即使在途中不幸往生,经加持也是好事,不必执著。放生的意义在于

保护众生免于恐惧及死亡,不是在于买什么来放,所以放生及实际作为应在于保

育及慈悲,而非形式。

一切众生无论大小都是一条性命,我们只要稍微割伤就会感到痛苦。因此不论多

小的动物也会有痛苦的。狮子老虎虽然可怕,但它们见到人却马上逃离,就表示

有害怕的感觉,所以众生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他们也会有

只不过动物的愚痴太重罢了。放生不但可以利益自已,也可以利益畜道及想要杀

生的人们。佛陀曾云:今生杀它,来世转生于它伍佰次。

每天早上供养八供,需要更新水及花,香塔可以长期使用。灯在油尽后,清洁灯

杯换新灯油。涂香以香水代替可长期使用。食子供养不需要每天换新,如用水果

等就必须每日更换。海螺以左旋螺最好,可长期使用。八供杯内以米或宝石盛满

若是用米,则必需每星期更新。

一般早晨上供,晚上撤供。撤供后将水倒掉,可浇花或倒入水沟,供杯擦拭乾净

后覆盖。隔日晨间上供,八供摆正,每杯距离一粒米,该倒水的倒水,换花的换

花,倒水时不可溢出,不可八分满,必须全满表示福德具足不漏。另外准备乙具

宝瓶,内盛红花水,若无宝瓶则可以其他代替,以吉祥草或或芙蓉沾宝瓶水洒净

八供。因实物供品皆从外面买回,防其不净招染障碍,故需洒净。洒净时持两种

真言:......[此处略]


金刚乘传统供养有五种:

一·实物供养,重视外型美观乾净。
二·三摩地供养,于禅定中观想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珍宝及普贤菩萨所

    作诸功德供养。
三·念颂供养·在法会中做荟供轮时,以特殊旋律唱颂经典供养三宝。
四·手印供养,在仪轨修持中,作八供手印或献曼达手印之供养。
五·真言供养,持诵本尊心咒也是一种供养。

行佛事业有许多方便法门,如火供、烟供及施身法等都是可自利利他。作火供并

非将一堆东西往火里倒。必须了火供的真实意义,一般火供可分外供、内供及秘

密供。成就行者大喇嘛作火供,较不重视实质供品,但为庄严凡夫心,则会摆置

庄严的坛城及供品。火供最大功德利益在于成就「息、增、怀、诛」四大事业。

所以火供也就分为息增怀诛四种火供。息法在于消除业障、病痛、灾难之痛苦。

增法可增加智慧健康财富运气等。怀法属于调服法门。诛法则是诛灭法门,任何

情况皆不可为。

烟供与火供有些类似,仪轨比火供简略。以烟施食六道众生,特别是过去世之怨

亲债主。对上供养一切上师本尊空行护法。

**********************************************************************

【录自:三乘杂志】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60.1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