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教理问答>>信的问题

主题:信的问题
发信人: dlnt()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8:52), 站内信件
信的问题

——汉藏院纪念周讲

(摘自法尊法师论文集)


一、引言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两句诸是释迎如来

为赞叹信的功德而说的。意思就是:信为产生一切功德的老母,也是生长一切善

法的根源。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来生,要信来长,就是生长了起

来,能滋养它使之不坏、也还是靠着信。这样,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们,信

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愿求菩提的大心众生,亦未超越信心的范

围!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菩提道》云:“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育白芽?”

谷麦等种子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发出青白的嫩芽,

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晓得学佛人的信心,也是这样,而且比较望发芽

的种子,更是重要,因为种子不能发芽,只是不能发芽而已,但是学佛的人没有

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长一切善根,并且还要破坏佛法,而

断送自己的善根哩!

  现在有许多不安份的出家人,不,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

俗,几天还俗,几天又出家,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他们的一个不要房食费的

旅馆看待了!他们这样的行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尤为可惜

者,破佛净戒,使众信施寒心,退众信施的信心!唉!将来三宝隐没,世间黑暗

未必不是坏在他们的手里!

  然而我们要知道: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好好的舍戒还俗,这并非是

不可以,且也是如来所开许的,自己虽因业障所系,烦恼所败,不得已而归俗,

当生大惭愧,对三宝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为自己归了俗,就与三宝脱离关系

信心遏失,甚至妄生毁谤,那还成什么话,简直没有人格了。太虚大师常说:“

破戒犹胜破见”,因为仅仅破了“戒”,还可以仟悔,若是破了“见”的话,那

就以邪养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无超脱之路了;虽然这还不过有归俗破见

要是身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对于三宝失了信

心的话,那就“果报更不可思议”,更危险了!

  谈到出家佛子所应有的态度,是要向着背世间顺解脱的方面去进行的。然而

此中先决的问题,当然不外乎“闻”“思”“修”三种,初步学者,尤以闻为重

要,现在就以闻来说吧,比方我们一个人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不是恶心。所以

善心所中第一个就是信,意谓听闻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没有信心去听闻佛法,那

可以说就是以恶心听闻佛法了,恶心听闻的佛法,试问可以思吗?可以修吗?当

然是不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未,听了佛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

我个人常常这样想:“信这个东西,对于初学佛的人,实在太重要了!”


三、信在佛教的解释
  
    其实,信不但在佛教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间亦无不以信为第一要务。

不过世间所说的信与佛教所说的信稍有不同罢了。如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的

“信”,只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约必践”,的意思。如开会议;彼此

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开会,到了那时,我就去开会,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钱

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偿还,期限一到,即去交还,这也叫做有信能够做到“言行一

致”、“有的必践”、“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可是在

佛教解释这个信,并不这样简单。

    佛教通常教典里说“信”的意义,即“信有是有”(三宝功德,众生业果)

“信无是无”(世间万有)这样说法,虽亦有理,不过范围大笼统宽泛,在初学

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现在且依唯识论来略说一说信的意义。

    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三句话使是信的定义。“子

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所谓信实——实是真实。就是四圣

谛理。这四圣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深信不疑,名为信实。

  所谓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三宝的

殊胜功德,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

  所谓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宝有予乐拔苦的功能,我们们信他依他行,

也可得到这种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这名为信能。

  上述三种为吾人对三宝发生信仰的对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

“深忍”,如能更进一步的希求自己也能获得同三宝一样的“实”“德”“能”

就谓之“乐欲”。虽然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了“深忍”和“乐欲”

若是杂有五欲等贪心,那也不见得有什么可贵了。所以“深忍”“乐欲”必须还

要清净,并能令相应心心所,都变成清净,那就达到“心净”的极果了。这样,

能够圆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说的信,这信就是“净信”,也可

以说是正信。

  然而佛教所说的这净信,虽同具“深忍”“乐欲”“心净”的三相,若以重

要说来,要算“心净”为最要,何以呢?因为:“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

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

他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净信的三相

之中,当以“心净”为最要。

    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胜解心所
   自相——心净——信心所
  果——乐欲——欲心所
 

四、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说,三宝的“实”“德”“能”为信的对境,但是一般未曾研究过

佛经的人,还是不容易体会得;今为方便初学,且将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陈梗概


  印度的僧伽,摄授弟子,初在熟识戒律之后,不要他学教参禅,先教以赞佛

功德,如教之读一百五十赞和三百赞等,那赞中的内容,多是赞佛从舍王位,出

家,苦行,乞食,乃至证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及说法度生并因位修菩萨行等种种功德,以此

坚其信心,待信心坚固之后,始进学他种教理,所以我们要使信根生起和坚固,

也应当多读佛赞,尤其是要明白赞中所赞的佛功德之意义。我不能说我国出家的

佛子不谈赞,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读佛赞,如“炉香乍热”,“戒定真香”,

“佛宝赞无穷”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赞,在各大丛林,各小庵庙,都是流行着的,

一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读,而且依照它的腔调去唱。可是读尽管读,唱尽管唱,

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么意义,大都是“莫名其妙”,这样,虽读佛

赞,又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不明佛功德的意义,是不会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

还谈什么坚固?故此,读佛赞,固是重要,而明白赞中所赞的功德意义,尤特别

重要也。对佛宝如是,对法宝和僧宝,也应当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法宝如阿伽陀

药,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非信服这阿伽陀药不可;佛宝如黠慧

的医师,僧如聪明的看护,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当信任这黠

慧的医师,和这聪明的看护才好。


五、怎样使信心不坏
  
    信心的生起比较容易一点,若把信心坚固不使失坏,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了!那些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时候,不能说他没

有一点信心,然后来所以反复无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稳固的缘故。委实说来,

在我们普通凡夫的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确也很难做到,依教典说,到初果须

陀洹的圣位,始可得到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是也。

  四不坏信者:一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信戒。
  
    一信佛:佛是大觉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眼目,是三界的导师,是黑

暗中的明灯,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们人类的救星,是一切众生的慈父,这并非

是过誉,我相信,深深的相信,佛的确有这样的资格,佛实在堪称这样的名目,

佛果是了不起的伟人,这名为信佛。

  二信法:佛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未,由佛口中所说出的法当然也是很可

信的了。法宝的虽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灭”“道”的四真谛。如佛

说世间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这话是的确的;佛说这苦是由集谛烦

恼和业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这话是真实不虚的;佛说要不受苦果,先断集谛

的因,要断集谛因,第一要先修道,修这就可断惑,断惑就可灭苦我相信,这话

是实在的;佛说由修道而断惑,由断惑而灭苦,由灭苦也就得到安隐快乐的涅盘

永不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这话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总括说

一句:这四真谛的真理,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海可枯,石可烂,天可翻,
地可覆”,而四真谛的真理,不可改动一毫,确是如此的。能够对四谛法,有这

样的认识,有这样的信受,这名为信法,(信因果在内)。

  三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间,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们

相信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无上的佛果。就是现在,他

既解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于人类,有益于人群

这名为信僧。

  四信戒: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依照戒的规律去行,就可不做为非作歹

的事,就可止息许多的过恶,因此,也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泰然,使我们离苦得

乐,这是的确的,相信必是如此的,同时,相信我们要得到三宝的“实”,三宝

的“德”,三宝的“能”,也就非持戒不可。对于这种道理,极端信奉、没有丝

毫怀疑,这名为信戒。

  证到初果的圣者,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就有绝对的信仰,就

再也不会有什么退失了;若在我们凡夫位上,对“佛”“法”“僧”宝及“戒”

始终如一的信奉下去,.那是很少有的,但不要因为做不到这点,我们就把信心

退失,而以一时的高兴就到三宝门中来跑跑,不高兴的时候,就不来跑了。当知

现在虽不能得四不坏信,可是要设法慢慢儿使它增长乃至成熟才对哪!


六、结论
  
    上面虽已说了这么一大堆话,但不过略说什么是信心的对象,信心的体性,

与引生信心的方法而已。但是信的问题,尚未完全说了,要是广说什么正信罗,

邪信罗,迷信等等就再加一点钟也说不竟,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就此告一个段

落吧。          


学僧林芳、演培同记  

(原载《觉音》1940年十三、十四期)
**********************************************************************

【录自:三学讲堂】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60.1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