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ctime()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02), 站内信件
|
出处:《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 著
(厦门南普陀寺佛经赠送处印赠 1995.12) 书号:5203
第四 佛教是积极乐观的
一般人批评佛教,总是说:佛教大悲观了,太消极。为什么一般
人会有这样的误解呢、我想这是因为佛教揭示人生有生、老、病、死
等痛苦;又说“人生无常”。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起,
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名、利、财、色都是虚幻,因此,劝人不要太
过“执着”----爱恋不舍。
佛教也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大多,常是痛苦烦恼根本,因此,
劝人要知足少欲,每一个人都要衡量自己的才力以决定欲望的多寡。
如果自己的才力不够,却整日空思梦想,岂不是自惹烦恼?
但,请记住,佛并没有要我们“绝欲”,而只说”少欲知足”,
过分地节省,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为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十九
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只吃一
颗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并没有到达他所希望
的觉悟,最后,佛才了解,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
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总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用得到身体。
身体不康健,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
“少欲知足“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第三十四
章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和尚说:“琴的弦如果太松,拉得
出声音吗?
“不能。”
“如果弦调得太紧呢?”
“弦会断了。”
“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那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
所以佛教并不是“令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
意挨饿受冻的自我虐待主义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
乐的“中道”主义。(即不矫枉过正,而是中庸适中之意。)
好了,闲话又扯多了,再谈到佛教不是消极和悲观的问题吧。
佛教劝人要了解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道理,叫人不可浑浑噩噩,
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努力去做一番有益
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风。这四种是
一切世界和身体赖以成立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细言之:地是物质的固体,水是物质的液体,火是物质的暖性,
风是物质的动性。
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是属于地大,精血涎唾属于水大,体
温暖气是火大,呼吸运动是风大。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元素组
合而成,也将因“四大”的分离而消灭。人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
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
因为“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有些读者又搞糊涂了,明
明我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呢?诸位,所谓“我”只不过是上面所
说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暂时的聚合体。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
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换句话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脱胎换骨”。
那么,是前一秒是“我”呢?还是后一秒是“我”?(时间象瀑布,
找不出一点是“现在”。)
或许有人说,会“思想”的才是”我”。可是人的思想是刹那生
灭,迁流不息的,又象海浪,前仆后继,前一念未灭,后一念又生了,
在念念不息中,到底前一念是“我”呢?还是后一念是“我”呢?(
所以人的观念一直在改变,思想一直在迁换,昨天以为对的,以为好
的,但今天你却认为是错的,是不好的。)
因此,从“身体”和“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
说“无我”。
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错误地以为,反正“我”
没有了,胡作非为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我”是假的,努力又有什么
用呢。
如果有了这种观念,那是大错而特错了。佛教讲”无我”的道理,
就是希望人们了解,一般世俗的人所认为真实的“我”,其实是四大
暂时聚合的假相,总有一天会因四大散坏而衰老死亡的。因此,不必
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和人斤斤计较,而是应该以宽让容忍处世待
人。
唯有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
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一个人能做到“无我”,他就不会损人利己,不会假公济私;而
能抛头颅,洒热血去做救国救民的大业了。
所以佛教是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服务社会
造福人群的目的。因为如此,他再也不会有名枷利锁的羁绊,能得到
真自由、真自在,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了。
-- ※ 修改:.actime 于 Jan 11 13:34:32 修改本文.[FROM: 202.101.119.98]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1.119.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