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34), 站内信件
|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
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
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後,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
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
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佛教对於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
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
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
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後,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
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於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
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即是一种欺诈的行
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
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
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
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後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
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於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
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
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
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於
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於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
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
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
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
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
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
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
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
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於出家的生活而设。
至於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
萨戒的。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後,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
。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恶的迷信行为相似。(注一)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
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
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
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
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於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
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
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
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
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注 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
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佛教为什麽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
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
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
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
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
,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於佛陀的崇拜,相同於
子女对於父母的孝敬,是出於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
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但那主要的还
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
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
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
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
、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
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洫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
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於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
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於佛所亲
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後,便
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
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
,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
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後,便毫不保留地给我
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
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
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的罗汉),有凡夫
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及比丘尼)。由於僧能把佛陀的
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了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
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徵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於世间的意思。比
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连想到佛教,见到在家的,就不
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
,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
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
後,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
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後的佛教,供养三宝的对象
,乃是偏重於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
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
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
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
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於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於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
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於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
,固然要恭敬供养,对於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
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
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对象,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
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
於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兰等国,根本视为当然的事。但在
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於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
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
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於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
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
,他是不会如此的。(注二)
注 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
谓之神道。」
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