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34), 站内信件
|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
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於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
时的西藏,文化落後,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由其
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於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
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於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
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
生活腐败,教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
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於蒙古、尼泊
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後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後到
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後三
、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
期是至佛灭後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
教,是偏重於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於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
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
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
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著浓厚的印度色彩
,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
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
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
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
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於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後被葡萄牙、荷
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
教对於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
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後,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
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麽?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
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於所
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於宇宙人生的特别开
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
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
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
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
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後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
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
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
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於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
失,是由於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麽?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麽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
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
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
,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
。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
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慆 │ │
│ ┌离贪欲─清净┐ │
│ │ │ │
慆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 │
慆 └离邪见─正见┘
总之,佛教对於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
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
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
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
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
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
正罪。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