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经文>>心经讲记>>心经讲记11

主题:心经讲记11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01), 站内信件

  此观四谛空。人有生、老、病、死、爱别

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虽有时少有所乐,

然不究竟,终必是苦。人生是苦,谛实不虚,

名苦谛。苦的原因,为无明、爱、见等烦恼,

由此为因而引起苦果,名为集谛。从因生果,

非不可灭,苦灭即得解脱,是灭谛。欲得苦灭

,须依灭苦之道,道即道路方法,由此可以脱

苦,如八正道、六波罗蜜多,是道谛。谛是真

实不颠倒义,四谛即是四种真理,亦名四种真

实。此也不但是苦等事实,在此等事实中,所

含正见所见的苦等真理,也称四圣谛,因为这

惟有圣者能真实通达。此四圣谛与十二缘起同

是诸法的理性,有不可变易的意义,如佛遗教

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

可令异」。苦集二谛明有漏的世间因果,灭与

道谛明清净的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都有因有

果,所以分为四谛。染净因果法,一切从众缘

起,缘起无自性,故菩萨修般若时,观此四谛

毕竟空,即不碍四谛的一实谛。参看中论的观

四谛品。



  此观能证智与所证理空。奘法师在般若学

观品,译智为现观,此处随顺罗什三藏的旧译

。现观,即是直觉的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有

能证的现观,即有所证的真理。「智」是能观

,「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所证

所得,约空有说,即空性;约生死涅盘说,即

涅盘;约有为无为说,即无为。总之,对智为

理,对行为果。此智与得,本经皆说为「无」

者,此是菩萨般若的最高体验。在用语言文字

说来,好像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别;

真正体证到的境界,是没有能所差别的。说为

般若证真理,不过是名言安立以表示它,而实

理智是一如的,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

真理以外的智慧──切勿想像为一体。能所不

可得,所以能证智与所证理,也毕竟空寂。前

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

类说,属於事;十二缘起、四谛,是从事象以

显理说,属於理。又十二缘起、四谛是观理,

智得是证果。此事象与理性,观行与智证,在

菩萨般若的真实体证时,一切是不生不灭,不

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切是毕竟空寂,不可

拟议的。



  这是对於照见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

切法所以无不皆空,有以为空是外境空,内心

的精神不空,这是境空心有论者。有以为空是

除去内心的错误,外境不空,这是心空境有论

者。这都是偏於一边,不得法的实相。真空,

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说∶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缘起、四谛、智、得,求自性本不可

得,因为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如蕴

等是有自性的,今观其不可得,反而是错误了

。因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过众生未能彻悟

而已;不可得的,还他个不可得,直显一切法

的本来,所以说∶「以无所得故」。一切法本

性不可得,众生以无明而执为实有。如童孩见

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来,这因为不知假名

无实,执有实鬼,闻名执实,这是众生不得解

脱的唯一根源,即是无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

法。今菩萨般若以无所得慧照见五蕴等一切法

空,由此离我法执而得解脱。从理论上说,以

一切法本不可得,说明蕴等所以是空;从修证

上说,即以无所得慧所以能达到一切法空性。

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

五蕴等一切法说,即如∶无色、无受、想、行

、识,以无所得故;无眼、耳、鼻、舌、身、

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无所得故

等。



  观空,不是知识的论辨,而是藉此以解脱

众苦的,所以接著明般若果。此明菩萨得涅盘

果,即三乘共果。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观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无挂碍」

,如游刃入於无间,所以论说∶「以无所得,

得无所碍」。无智凡夫,不了法空,处处执有

,心中的烦恼,波兴浪涌,所以触处生碍,无

边荆棘。菩萨离烦恼执障,能心中清净。「无

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为愚痴心所生起,

心有挂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

恐怖。经中说五畏∶恶名畏、恶道畏、不活畏

、死畏、大众威德畏。此中结归究竟涅盘,恐

怖可约生死说,「坦然不怖於生死」,即自然

没有一切恐怖了。菩萨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

幻,能不为我法所碍而有恐怖,即「远离颠倒

梦想」。颠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

,根本是执我执法,因此而起的无常计常,非

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以及欲行苦行

等恶行。梦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颠倒想。菩

萨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

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间的种

种错误,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於生死,

能得「究竟涅盘」。涅盘是梵语,意译寂灭,

一切动乱纷扰到此全无,故称究竟。菩萨依般

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我们如能依此

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处事待人,能因此减

少许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脱了。



  不但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

。凡是证得圆满觉悟的,都名为佛。所以经上

说∶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四

方、四维、上下的十方诸佛,从最初发心,中

间修菩萨行,直到最後成佛,无不是依般若为

先导的。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译无上,三藐三菩

提译正等正觉,合称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

遍觉。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

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菩萨

虽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

,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如十五夜月的圆满,

故名无上正遍觉。



  般若与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

佛果菩提即无上正遍觉,又名一切智。在修行

期中,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及证得究竟圆满

,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什公说∶菩提是「老

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

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诸佛因地修行时,不

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进、禅等自利

利他一切功德;故证果时,也证得无边功德,

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正遍觉

,即圆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萨依般若证空性以

摄导万行,在实证边,能证智与所证理,能摄

智与所摄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刚经说∶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究竟的无上菩提,

在实相慧的究竟证中,是即万行而离众相,超

越不可思议。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