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01), 站内信件
|
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的,空性既
不是言思所能思议,这只有用离言思的方法去
体证。如我们未能证得,不解佛说的意趣,那
就是佛再说得多些,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们
的误会。这如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生盲,有人
告诉他说∶如白鹤那样白,盲人用手扪摸白鹤
,即以为白是动的。有人告诉他说∶不是动的
,白如白雪那样白,盲人又以为白是冷的。结
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我们对於真理──空
性,也是这样。所以佛不能为我们直说,不能
用表显的方法,而用遮显的,这如绘画的烘云
托月法,从侧面的否定去反显他。本经所说的
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
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
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
这里所应注意的∶为什麽要举生灭、染净、增
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
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
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
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
离相对。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
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
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
显示绝对的空性。龙树说∶「破二不著一」,
所以这些相对的──二法否定了,我们不应执
为一体,如还有所执,还是不对的。用否定来
显示法空性,不是把现象都推翻了,是使我们
在即一切法上了知超越相对的空性;这超越相
对的空性,是内在的超越,不单是内在的,或
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内在,能成立那不碍
空性的生灭、染净、增减等等缘起法。至於本
经只举此六不三对来显示空性,不多不少,这
可以说有理由,也没有理由。依世间所知的方
面讲,以六不三对来显示,有他恰当的意义。
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
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无。垢净,是
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
,是就数量上说的∶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
。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
的好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
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团体健全、堕落,
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团体的发展或缩
小,是数量方面的。任何一法,都不出此体、
质、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
萨的证入空相说,即通达诸法自性空,空非先
有後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空
性离烦恼而显,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
;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而失去,所以也
就没有增减。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
尔如此。悟入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下说处界缘起等空;先明十二处空。十
二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五蕴不同。十
二处是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总分为能取所取
∶能取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所取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这
是认识论的分类法。我们所以有种种认识,是
因为内有能取的六根为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尘
为对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见的眼、耳、鼻
、舌、身,这不过扶护五根的,名为扶根尘。
眼、耳等根,是一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类如生
理学家所说的视神经等,佛法名此为净色根,
有质碍而不可见。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
,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
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
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
能使五根起用;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
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不同一
般唯物论者,说精神是物质派生的。此六根是
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青、黄、
赤、白──显色,长、短、高、下、方、圆─
─形色等;耳根所取的是声音;鼻根所取的是
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甜、苦、辣等
;身根所取的是触,即冷、暖、细、滑、粗、
涩、软、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内心
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内心所缘的种种境
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尘。我们的认识活
动,不离此能取所取,这两大类总有十二种。
十二种都名为处,处是生长义,即是说∶这是
一切精神活动所依而得生起的。佛说此十二处
,主要的显示空无自性。从根境和合而起识,
根与境都是缘生无自性,无不皆空。常人於见
色闻声等作用,以为因我们内身有此见等的实
体──我。这是不对的,如必有此见等实体,
不从因缘,那应该常能见色等,不必因缘了。
在不见境的时候,此见在内,应见自己,而实
则不是这样的。见色闻声等作用,必要在能取
的根与所取境和合而後起,可见执见闻觉知为
我,极为错误,而应知眼等空无我了。菩萨行
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此十二处空。经文也
应说∶眼等不异空,空不异眼等;眼等即是空
,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无眼耳等,这是简
略可知了。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词,当中
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
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
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合经文所出
的「眼界」「意识界」,总成十八界。十八界
中的前十二界,即前十二处,由六根对六尘而
生起的认识作用──从意根中现起,即六识界
。为什麽六根、六尘、六识都叫做界呢今取
种类义。这十八类,虽是互相关系的,然在各
各的作用分齐上,又是各各差别的,不相混淆
的。如眼根能见此桌的黑色,身根能触此桌的
硬度,意根生意识,即是综合的认识。十二处
,从精神活动生起的依止处说,明见闻觉知的
缘生无我。此十八界是从完成认识作用不同说
∶从认识的径路说,有六;从构成认识的主要
条件说,有三──根、境、识。这样,共有能
取的六根,所取六尘,及根尘和合所发六识,
总成为十八界。也即因此而明无我──界分别
观。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物论者不同。
唯物论者说∶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外境於神经
系作用摹写,即但有根与境而没有识的独特地
位。依佛法,依根缘尘起识,虽相依不离而成
认识活动,但在幻现的假相上,有他不同的特
性,依各别不同的特性,不能并归於根或并归
於境,故佛法在根境外建立六识界。根、境、
识并立,所以也不是唯心的。有情的活动,是
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
识等的三种现象的。以此十八界明无我,而十
八界各各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故
也是毕竟空寂。
此观十二缘起性空。十二缘起∶即无明缘
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
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
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
简单说∶缘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经上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缘起的法
则,说明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此法的存
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
法的生起。世间一切因果法的存在,都是这样
的。如推求为什麽而有老死结果知道老死是
由於有生。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
虽寿命长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然死的结果
一样。我们现见事物的存在,不过因某些条件
在保持均衡状态罢了,条件若是变迁了,事物
即不能存在。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说的
永生,道教的长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兑现的
诳话。生又是从何而有的呢佛说∶有缘生。
有,即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如黄豆有发芽
长叶开花结果等功能,近於常人所说的潜能,
有生起的潜能,即有果生,无即不生,故推求
所以有生的结论,是有缘生。如此一层层的推
求观察,达到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即没有智
慧,即障碍智慧通达真理的愚痴,执一切法有
自性。这种晦昧的心识,是一切错误的根本,
爱取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内。但这不是说推至
无明,我们的生命就到尽头。有生死身,所以
有无明的活动,所以无始来的无明招感生死,
依生死身而又起无明,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
生死的十二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佛
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
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
转的原因,於是控制他、转变他。此流转中的
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故此经说∶「
无无明┅┅无老死」。无明至老死,是可以消
除的,於是佛又说缘起的还灭门,无明尽┅┅
老死尽。尽即灭的意思,此还灭的十二缘起,
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
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等灭。事物的生起由
於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於因缘,生起与消
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
是缘起的。佛说此还灭缘起,为「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既灭与无是缘起於生的否定
,是不离缘起的,缘起性空,此无明灭到老死
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了。所以本经说∶「无
无明尽┅┅无老死尽」。此十二缘起与蕴、处
、界法不同,蕴、处、界是一切法的分类,是
具体的事实。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
、生、有等都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
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後程序性,即重於
因果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
,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一种不变不
移的必然关系,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
与前後的必然法则,於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
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
缘起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多闻第一的阿难说
∶「缘起甚深」。缘起是生死流转,涅盘还灭
法的道理,依缘而起的一切,不含有一点的实
在性,所以菩萨修般若时见十二缘起毕竟空,
没有生起相,也没有十二缘起的灭尽相。如大
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
空不可尽」。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