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01), 站内信件
|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多,是度
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此
经就是显示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心,可以
有多种的解释,然此处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都是佛法,究竟
那些是最主要的呢佛为一些根机浅的,但教
他受持三归,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
无色等定,这是世间的人、天乘法。又印度人
一向著重山林的生活,偏於自了,佛为适应这
一类的根机,为说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
修定发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这些
,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怀的佛
法。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
的心要。大乘法可以从三个意义去了解∶一、
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
成最後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
,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二、大悲心,菩提心
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於人世间一切
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
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
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於自
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
自我的净化。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
伟大的同情,还要有了达真理的智慧,才能完
成圆满的人生──成佛。以此三种而行六波罗
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质。般若波罗蜜多,即
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别名,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可解说为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门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门中
,般若波罗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主要了。因
为修学大乘的菩萨行,无论是利济他人或是净
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来领导──不是说
只要般若。布施乃至禅定,世间外道也有,算
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般若经里常说∶般若为
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的,不
是落於凡外──人天,就是堕於小乘──声闻
、缘觉。从教典说∶「一切经中般若经最大」
。因为般若经是特别发扬般若的体悟宇宙人生
真理的,所以般若经在一切经中为最大。在全
体大乘法中,般若波罗蜜多及其经典最为精要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六离合释来说,
是持业释,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心。
更进一层说,此经是一切般若经的心要∶
般若经的部帙繁多,文义广博,此经以寥寥二
百馀字,摄之净尽,可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
心要了。
上面所说的心义,一、整个佛法以大乘佛
法为主要为中心;二、大乘法中以般若波罗蜜
多法为主要为中心;三、般若波罗蜜经中,又
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线,线有贯摄零星
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
第,结集成章成部,如线贯物一样。能历久不
失,所以名为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也是线
,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
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
佛典也译之为经了。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此经是从梵文译过来
的,译者是我国初唐时最享盛名的玄奘法师。
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种。最早的是罗
什法师译的;奘译是七译中的第二译,在中国
最为盛行。师俗姓陈,河南人。出家後遍学三
藏,於经论深义,有疑莫决,於是即萌到印度
求法的志愿。於贞观元年,潜出国境,冒险犯
难西行,终於在印广学教法,经十七年,於贞
观十九年学成归唐,朝野崇敬备至,於是立寺
翻经,为我国译经史上的权威者。若欲详知奘
师历史,请读「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
经文都有初中後三分∶初即序分,叙说法
时处因缘听众等。中为正宗分,正说当经义理
。後为流通分,即经末信受奉行、作礼而去等
。今此心经,无首无尾,辟头一句,就是「观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但赵宋施护
的译本,三分具足。有人说∶奘师译的是略本
,所以不具三分。然从另一观点看,奘师所译
的心经,才是心经原型。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
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般若经里,有学观
品,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
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
的。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里的精要部分,古德
为了易於受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
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本经没有首尾,
不是更合理吗後人以为经有三分,见此经首
「观自在菩萨」一句,於是即将此经添足三分
,而作为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了。
此是总标,以下即是解释此三句的。此三
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观自在菩萨,是能
修般若法门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即是所修观法。修般若波罗蜜多,通
达五蕴皆空,即是因;由此体达空性而能度一
切苦厄,即是果。
「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
菩萨,不一定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
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他为某
某。华严经每有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即由於
此。所以,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称为
观自在。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
洞见人生的究竟。下文照见,即是般若观慧的
作用。自在即是自由,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
系缚,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用经文来解释,
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观,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
由此,观自在菩萨可作两说∶一、特别指补怛
落迦的观自在菩萨。二、凡是能观察真理获得
痛苦解脱者,都名观自在菩萨──本经指後者
。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
、智自在,为菩萨的观自在者。然菩萨登地,
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
在。就是胜解行者,能於毕竟空观修习相应,
也可以随分得名观自在了。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